我是惠民电影放映员|余其林:摩托车上的电影院

tc 2023-7-10 197

编者按:

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一种人生。

惠民电影放映员作为文化惠民的一线传播者,将文化的种子通过放映机播撒开来。在村庄、学校、社区、敬老院、建设工地、景区……他们用辛勤的劳动点亮银幕。从黑白影片到彩色高清影片,从胶片机到数字电影放映机,他们见证了时代的变化。

虽然没有红地毯、没有电影奖,但他们日复一日平凡演绎着自己的故事。重庆市惠民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联合上游新闻推出“我是惠民电影放映员”专栏,讲述他们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光影人生”。

下午五点半,云阳县平安镇,59岁的余其林正在装车。“又在哪里放电影哦?”镇上乡亲都是熟人,“今天在广场,到时去看嘛。”余其林边说着,边把放映设备捆装在自己的摩托车后座上。

1台放映机、2个音响,加上幕布等设备,所有放映设备加起来超过200斤,余其林只需要一辆摩托就能全部运走,身为云阳县平安镇惠民电影放映员的他,一年要播放超过400场电影,所有放映点都通过摩托车抵达。车上装着的,不止是200斤的设备,也是一个乡村电影院,一个少年时埋下的电影梦。

单车变摩托

皮肤黝黑,身体精瘦,1964年出生的余其林从小在平安镇长大,是家里的老五,电影的种子在儿时就埋下。

那时,家里排行第一的大哥就是放映员,余其林整天跟在哥哥屁股后面看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渡江侦察记》是他最爱看的电影。“那时觉得电影好看,放电影时场面很大,观众很多很热闹,非常有意思。”余其林从小对电影产生浓厚兴趣,在哥哥转行后,申请成为了放映员,那一年,他19岁。

看电影时快乐,但去往电影放映点的路却不容易。那时很多村子没有通路,放映机和胶片也十分笨重,余其林只有请人帮忙挑放映机,自己挑着胶片,行走在各个村之间。

“之后,村里修了土路,我们就方便多了。”余其林借了300元买了一辆自行车,把所有设备架在车上,两个人一前一后推着走,效率比肩挑高了很多。

“现在,道路变成水泥路了,走起来非常方便!”不仅道路升了级,余其林也买了一辆摩托车,所有设备捆装在后座上,发动油门就出发了。

“现在不仅路更好了,放映设备从胶片机变成数字电影放映机,更加轻便了。加上有了摩托车,去哪里放电影都很方便,我一个人就能完成搬运和放映的所有工作。”余其林拍拍自己的摩托车和设备,咧嘴笑道。

危险的水路

放电影40年,余其林对一次水路之行印象深刻。

“当时是去一所乡村学校放电影,学校在河对面,那时交通不方便,如果要走陆路,要花很多时间。”为了赶时间,余其林找了一艘小渔船,挑着机器就开始过河,“渔船很小,水流很急,船在河中间时晃得厉害,我就一直护着机器怕它们掉到水里,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

“那时年轻,想着赶紧完成放映任务,就没有多想,也不害怕,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有些冒险。”如今,余其林早已不用冒险涉水,“现在路修好了非常方便,骑摩托很快就到了。”

余其林工作认真投入,如今在交通和设备都完成升级的情况下,不断提升自己对观众的服务。到达放映点之前,他都会统计乡亲们想看的电影,满足大家的需求,尤其是老年观众。“老年人有文化生活的需求,一些老年人不认字,看不懂电影简介,所以我首先会自己去看和了解电影的内容,再向他们介绍和收集意见,最后再选择放什么电影。”

一个人的路上不孤单

在余其林的口中,没有他骑摩托去不了的地方。一个人骑车一个人放电影,这个淳朴的渝东汉子表示自己并不孤单。

“因为我喜欢放电影和看电影,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乐趣和收获。”余其林表示,每当放电影时和观众接触,自己都很愉快,和老年观众聊天了解他们的看片需求时,也能向老一辈学习生活和人生经验,受益匪浅。

当银幕亮起,观众沉浸在电影中时,热爱电影的余其林也成为其中一员,“我也跟着一起看,我喜欢电影带给自己共鸣的感悟,我最喜欢历史题材的电影,它告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0年的放映员生涯,余其林收获了很多荣誉,但他认为最大的收获还是给他人带来快乐的满足感,“好好做好自己的工作,给大家带来快乐。”

从19岁放电影一直到现在,余其林从观众口中的“弟弟”到“叔叔”,再到“现在出门都有孩子喊我爷爷”。变的是称呼,不变的是热爱,“我想继续把电影放下去,观众散了我不能散,我想一直做到我不能做了为止。”

夜深了,观众散去,余其林一个人在广场上收拾设备装到车上,摩托车上的电影院打烊了,明天,它将驶向下一处放映点,继续传播快乐。

上游新闻记者 包靖 摄影 刘力

编辑:俞题

责编:孔令强

审核:徐静

最新回复 (0)
返回
发新帖
作者最近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