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1当前中西部县城发展主要靠政府基建投资和房地产经济带动,制造业的发展是很困难的。这种发展模式未来都会面临债务风险,很多地方已经表现出来了,不具有可持续性。
- 2表面上看,进城是农民的自主选择,但实际上这背后又有政府的推力,比如很多地方不断地在县城新建学校,并从乡村抽调优质师资,以吸引农民送子女进城读书,进而带动房地产销售。农民是为了逃离较差的教育环境而不得不做出进城的选择。
- 3进入县城以后,农民面临着很大的家庭生计压力。有的地方,女性要跟着小孩进城陪读,丈夫一个人在外务工,经济压力大,很容易引发婚外情等家庭矛盾,甚至引发恶性刑事案件。
- 4特色农业的发展似乎是一个机会,比如大棚种植、规模养殖,但我觉得全国来看特色农业也是高度饱和的,饱和意味着较高的创业风险,意味着较高的失败率。
“绝大多数中西部农业县必然成为永久性农业县”,这是一个残酷且无奈的判断。在国家提出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如何理解中西部县城的发展模式?农民为何进城?进城后能否扎根下来?房地产在县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又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腾讯新闻知识万象对话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安永军。
对话学者:
安永军丨社会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乡基层治理、县域城乡融合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怎么理解“绝大多数中西部农业县必然成为永久性农业县”?
安永军:我用“永久性农业县”这个判断主要是为了说明中西部县域的发展空间问题。
这些县域非农产业的发展空间比较受限,并不是说这些县域就完全无法发展,农业内部和非农产业仍然可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我们现在是把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城镇化挂钩起来,想要靠非农产业的发展让进城的农民稳定地留在本地。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县域经济没有这么大的容量。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安永军: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东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不具有可复制性。
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百强县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县域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发展起来的,最初也是农业县,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转变为工业县,农民也早已经走出农业,“洗脚上楼”了。
东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先发优势,和当时短缺经济的市场结构、乡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以及沿海优越的区位条件相关,而且东部地区的县域经济是整个区域的连片发展,形成的是一个沿海经济带,具有高度的集聚性,而这些条件中西部农业县都不具备,只有少数靠近大城市的县域能够依托大城市的集聚优势发展起来。
二是从发展现实来看,当前中西部县域发展主要靠政府基建投资和房地产经济带动,制造业的发展是很困难的。
我调研到的甘肃X县,年年招商引资但没有招到一家外地企业,本地工业主要是服务于农产品加工。而江西的Y县,虽然有一定的工业产业,但大多是东部沿海地区淘汰的高能耗产业,环保上面临很大压力。
我访谈过的一位工程老板说,其实县里的领导知道项目不一定能够盈利,但是负债也要搞建设,很大的原因就是要靠各种基建项目去带动经济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未来都会面临债务风险,很多地方已经表现出来了,不具有可持续性。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如果中西部农业县发展不起来,为什么农民还要进县城买房?
安永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从现象上来看,农民到县城买房不管从意愿还是从行为来看,都是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这也是国家提出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原因所在。为了提升县城品质,很多地方又上马各种可以媲美大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市民中心等等,并因此又产生很多政府债务。
这里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农民进城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表面上看,进城是农民的自主选择,但实际上这背后又有政府的推力,比如很多地方不断地在县城新建学校,并从乡村抽调优质师资,以吸引农民送子女进城读书,进而带动房地产销售。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向县城集聚,乡村教育快速衰落。为了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农民不得不进城。
这和大中城市的买房择校有所不同,大中城市是在有能力的前提下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但中西部县域是乡村教育衰落太快了,乡村教育的衰落就是教育城镇化直接导致的,农民是为了逃离较差的教育环境而不得不做出进城的选择。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说到房地产,给中西部县城带来了什么?
安永军:房地产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为农民创造了一些本地务工机会,而且显著提升了县城城市建设的水平。但这种发展模式并不健康,因为它是一条腿走路,不是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两条腿走路。缺乏后者的支撑,房地产经济很难长期高速发展,而且其中所隐含的各种矛盾就会慢慢暴露出来。比如政府债务问题,由于农民购房需求已经极大释放,县域房地产存在大量库存,政府卖地收入骤减,债务问题逐渐暴露。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中西部县城的发展模式有哪些负面影响?
安永军:农民本身是有城市化的内生动力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农民也想要高质量的城市化。
进入县城以后,农民面临着很大的家庭生计压力。有的地方,比如甘肃X县,女性要跟着小孩进城陪读,一家人靠丈夫一个人在外务工的收入生活,丈夫面临着很大的经济压力,而女性陪读又很枯燥乏味,很容易引发婚外情等家庭矛盾,甚至引发恶性刑事案件,当地的离婚率也显著上升,很多就是陪读引发的。可以看到,盲目拉动农民进城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但这些都是在发展的语境下发生的,农民在这其中并没有获得很多。
我觉得最重要的负面影响是政府举全县之力发展和经营县城,教育变成了一个拉动农民进城的工具,乡村教育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衰落,这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进城还留在乡村的家庭显然是不公平的,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城乡教育差距。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中西部县城怎么找到自己的发展模式?
安永军:中西部县城的发展可能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我觉得我们应该降低对它的发展预期。它不是没有发展的空间,但是很难高速发展,至少它的发展速度很难比得上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每个地方应该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去发展自己的产业,有条件的发展,没条件的不发展也可以,这个自主权应该赋予县域自己。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返乡青年,面对产业不发达的县城,如何求生存?
安永军:我们这几天在贵州调研,正好访谈了一个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他投资60多万建了一个佛香厂。他说自己初中没有毕业就出去打工了,打了这么多年工没有攒到什么钱,结婚以后,就想追求稳定了,所以决定在家乡创业。但是他说现在也只能勉强维持,每年的利润付完银行的利息、养活三个小孩之外所剩无几了。
他提到两个因素:一是他的原料要从外地进,物流成本比较高;二是本地的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人工成本比较高。所以他的产品比外地企业的成本要高,定价也更高。
可以看到,看起来这么简单的小工业,也高度依赖于产业链的支持,但中西部县域很难培育出本地的产业链,因为其他地方已经有了成熟的产业链。返乡创业还是得选择本地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经销商是最稳定的,但是也高度饱和。
特色农业的发展似乎是一个机会,比如大棚种植、规模养殖,但我觉得全国来看特色农业也是高度饱和的,饱和意味着较高的创业风险,意味着较高的失败率。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如果你在中西部地区,你会如何选择进城之路?
安永军:如果我生在中西部地区,如果有可能,我会选择在沿海地区进城,这些地区至少能实现稳定的就业。
把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做一个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西部县域出来的大学生很少回到本地,基本都在大中城市安家了。他们也有很浓厚的家乡情结,为什么不回到本地去呢?因为他们在大中城市能够获得体面的收入。影响农民进城最核心的因素还是收入。如果农民的收入足够高,他也会愿意留在沿海地区的。
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到有一定就业机会的地级市,有的地级市发展较快,也能够为农民工提供一个体面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