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远户外冲击创业板上市,A股即将增加一支户外运动概念股吗?
其实,该公司核心业务是房车和游艇常用的小微型水泵,与户外运动常用装备距离甚远。此前,公司名为“厦门汇力源进出口有限公司”,2020年12月才更名为“渡远户外”。
另外,报告期内,公司内控问题频发,通过供应商或关联方周转贷款、向不具备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票据贴现、资金拆借、通过第三方或个人收付款等。结合其重点依赖海外市场的特质,这些问题值得重点审视。
包装成露营股
这几年,什么休闲运动方式最火?应该没有谁可以和露营PK。每逢节假期,各大城市的公园挤满了帐篷。打开朋友圈,大家不是在露营,就是在去露营的路上。
在资本市场,户外运动概念股遭遇爆炒。5月初,牧高笛、三夫户外(002780)、浙江自然等相关上市公司连续拉出涨停。其中,最大的受益者牧高笛(603908.SH),股价在四五月份直接上涨了接近两倍。
消费浪潮带来的资本热潮,吸引了更多人摩拳擦掌加入。探路者(300005.SZ)、牧高笛、三夫户外老牌户外三巨头之后,浙江自然(605080.SH)也在2021年5月加入这个阵营,等待IPO的还包括冲击上交所主板的金泉股份,以及港股的蕉下等。
如今,厦门渡远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渡远户外”)也加入了排队行列,6月8日披露IPO招股书,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虽然公司名称与户外用品最为接近,但是,核心产品却是小微型水泵,与户外用品行业最主要的帐篷、睡袋等品类,相去甚远。
在A股市场,蹭概念的情况屡见不鲜,动动嘴皮子就能包装成白酒股,劳务外包被吹成华为概念股,搞海鲜批发的说自己是预制菜公司。但是,在IPO阶段便堂而皇之地蹭概念,并不算多。
在此之前,渡远户外公司名为厦门汇力源进出口有限公司,2020年12月底才更名为厦门渡远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蹭概念之心,路人皆知。
产品多而不强
更名,也意味着渡远户外战略重心的变化。
公司前身创立于2012年,以房车游艇配套产品和水上休闲运动产品为主营业务,一开始就主打海外市场。直到最近几年,公司才慢慢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来提升产品价值。
2019年-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487.53万元、922.73万元和1324.24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11%、4.78%和3.76%。
截至目前,渡远户外及子公司累计注册了190项境内外专利,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49项,外观设计专利134项。
公司还数次被评为“福建省科技小巨人企业”、“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福建省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等。
经过数年转型,渡远户外的公司战略从“贸工技”调整至“技工贸”。
在行业需求提升的背景下,业务价值提升对公司业绩的拉动作用明显。2019年-2021年,渡远户外营业收入分别为1.19亿元、1.93亿元、3.5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10.53万元、5382.74万元、7550.28万元。报告期内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2%,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99%。
但是,究其本质,渡远户外的产品竞争力仍然有限。公司旗下业务涉及数十个品类,大到水泵、便携油桶、皮划艇,小到压力罐、鱼饵泵、靠背垫。这种业务布局造成的影响是,产品多而不强。以公司核心业务小微型水泵为例,其2021年的销售收入也仅为1.63亿元。
业务发展的同时,存货问题也接踵而至。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395.38万元、3262.90万元和6595.18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3.69%、27.66%和42.37%。最近3年,公司分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85.98万元、139.25万元、387.47万元。
另外,公司接近一半业务来自OEM/ODM代工,影响了盈利能力。最近3年,自有品牌SEAFLO分部占公司营业收入从64.19%下降至55.79%。
公司还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是直接对外采购,或部分采取委外加工的方式生产,其制造能力并没有宣称的那般强大。
同时,公司业绩构成中,税收优惠和出口退税占据相当一部分份额。这些因子受政策、贸易环境和汇率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多起内控问题
海外市场撑起了渡远户外,特别是消费能力较强的北美、大洋洲和欧洲地区。2019年-2021年,公司境外销售占当期主营业务的比例分别为79.58%、82.84%和82.37%。
虽然公司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但目前仍然是一家家族企业。
1983年出生的林锡臻,直接持有公司53.60%的股份,合计控制63.60%的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林锡臻的两个妹妹林秋群、林春女,前者持有拟上市公司4.20%的股份,出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后者持股2.00%,在核心子公司福建爱的担任销售经理。
林锡臻堂兄林锡健是福建爱的的核心技术人员,持股0.50%。另外,实际控制人的堂姐夫林乐东持股0.50%,在福建爱的行政部工作,涉及到公司的多种“财务调度”之中。
报告期内,渡远户外存在多起内控不规范操作:通过供应商或关联方周转贷款近千万,向不具备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票据贴现数十万,与关联方或第三方直接进行资金拆借合计发生额近两千万元,通过第三方或个人收付款数百万元……
内控问题频发,再加上公司重仓海外市场导致的透明度低,让公司在IPO的关键阶段难免遭遇信任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