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烦恼,孩子小时候挺乖巧的,可是到了8、9月以后,脾气与日俱增,稍不顺心就大喊大叫。
这突如其来的暴脾气常常让新手父母们措手不及。
不管吧,这么小脾气就这么大,长大后怎么办?可是管呢?还不会说话,和他讲道理也是对牛弹琴,到底要怎么管才好呢?
是什么?
孩子有脾气了,是好事啊!这意味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了,他们有了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想法,敢于为自己发声了。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有主见,有想法,而“主见”的雏形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萌芽中发展的。孩子每一次的哭叫,都是他们在为自己争取利益,在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了这份理解后,我们就不难找到应对的方法了。
可以这样做
1、郑重其事处理
郑重其事地应对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暴脾气”特别重要。它提供了父母和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一点,觉得孩子发脾气了,哄一下,抱一下,就能搞定。
但这样的随意性,看上去是“解决”了问题,其实是在“掩盖”问题,双方都糊里糊涂,父母和孩子都没有成长。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问题逐渐积累升级,当我们发现“哄一哄”不再管用了,再来想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就要付出更“惨烈”的代价了。
所以,一开始就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这时的试错成本相对低,我们是可以带着孩子不断尝试,去形成一套有效的方法的。
2、做孩子情绪的调节器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应对情绪的能力非常不成熟,这时我们就需要成为孩子情绪的调节器,通过我们的反馈,让孩子慢慢建立对于情绪的认识,习得如何应对情绪。
首先,就是用语言帮助孩子把当时的情绪表达出来,怎么做?对事不对人,用陈述事实的方式回应孩子。
“哎呀,宝宝怎么啦?哦,你很生气,因为你想要这个杯子却拿不到”。
不要觉得孩子太小听不懂,思维模式就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慢慢建立的。等确定孩子能听懂了再说,那就来不及了。因为思维模式一旦形成,是很难立马切换的。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希望孩子明白什么是“好好说话”,那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演示给孩子看,我们是怎么对他说话的。
3、做孩子成长的助推器
很多时候我们耐心地陪孩子平静下来了,觉得效果挺好,就停止在这一步了。于是,我们就发现,下一次,孩子还是会经常地大吼大叫,“屡教不改”。
但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没有告诉孩子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正确的做法是什么?那很自然地,孩子下次再遇到,就本能的使用他们最熟悉的方式。这不是“屡教不改”,这是他们缺少技能。
具体要怎么引导呢,就三点:
提供技巧:
宝宝,下次如果要杯子,可以用手指给妈妈看,可以告诉妈妈,Bei bei bei
提供替换方案
项链不能抓,你可以抓这个串绳,串绳可以抓
明确原则界限
难过了就哭一会吧,妈妈陪着你,但是打人是不可以的
孩子的情绪被看到,需求被理解,这时我们提供方法孩子都是非常愿意学习的。因为他们开始明白,原来这么做更好。
4、做孩子行为的欣赏者
上面分享的这两招,一开始实行会发现推进很慢,孩子总是忘,遇到一些小事还是第一时间就哭闹。
这时,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孩子的内化过程需要时间,我们要坚持做对的事情,千万不要比孩子更早地放弃了。
我们可以做孩子行为的欣赏者,不要总盯着那个未解决的问题,而是多去看看孩子发展的趋势,成长的轨迹。
比如:哭闹时间比之前短了,经过提醒可以来表达了,这些都是进步。我们一定要非常及时地给予孩子回馈。
第一时间就把那个杯子给到孩子,特别认真地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宝宝,你这样说,妈妈就知道你要什么了”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成长其实是互相鼓劲的,当我们开始欣赏孩子的进步,其实我们也就开始接纳,“我和孩子都可以慢慢成长,一点点变得越来越好”。
这份认知很关键,拥有这份认知的父母未来育儿道路上,会少很多很多焦虑,因为我们明白:
“不够好只是暂时的,可以和孩子一起努力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