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最具壮怀的一首诗,最后两句流传千古,尽显国相风范

tc 2022-6-23 116

中国历史上曾有四次著名的变法运动:第一次商鞅变法、第二次汉武帝变法、第三次王莽变法、最后一次就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至今都能被后世所铭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这次变法的影响力非常大,甚至有人说它改变了此后中国的历史进程。直至今日人们提及王安石,依然是褒贬不一的态度。今天的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可以敏锐地察觉王安石变法的不合理之处,可以理智地分析变法的利弊。但对于千年前的宋神宗,王安石就是他危难之际的天选下属。公元1067年,北宋第六任皇帝宋神宗继位。这时的北宋早已不复最初的繁华,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得北宋的财库年年亏空。再加上苛政徭役,百姓躁动不安,时不时会发起一次暴动,此时的北宋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要想恢复国家昌盛,攘外安内,变革之计刻不容缓。此时的宋神宗想到了提出“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王安石。早在前任皇帝宋英宗在位时,宋神宗就听说了王安石这位有志青年。他在地方上的作为,大家有目共睹。他年轻时的豪情壮志更是深得宋神宗赏识。王安石的一首诗,更是显示了他杰出的才情与高远的眼界。《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上飞来峰的高塔,纵目远望。雄鸡一唱,太阳东升。我不怕浮云遮住眼界,因为我始终站在最高的位置。初读这首诗,感受到诗中豪迈的气势,傲世天下的姿态,误以为这是他官至宰相时所作。再次品读才发现,这时的王安石刚刚将近而立之年,不过是个小小的县令,官位甚至可以说是卑微。是什么样的心态使得他发出“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睥睨天下的呐喊?是他的才华,是他的志向,是他初入官场时的满怀激情。飞来山上千寻塔首句借塔高来表达自己的眼界之宽、格局之大。高耸入云的不只有飞来峰上的塔,还有王安石一览众山小的心态。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借用典故,《玄中记》中记载:“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雄鸡一唱天下应和,诗人借雄鸡目及万里之眼界,声闻遐迩之气势,表达自己的高远志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最后两句是千古名句,也是最具气魄的两句。诗人将“浮云”比作奸佞小人,但以“不畏”二字盖之,体现了诗人不惧谗臣当道,立志施展自己抱负的万丈豪情。正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但诗人偏偏倒过来说因果。这一因一果的巧妙转换,更加突出了诗人的身为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身处低处仍不忘从官初心,远在偏山仍不改四方之志。王安石告诉我们,山再高、塔再高、位再高,也不如自己的眼高、心高、志高。气魄非凡,一首诗唱响了自己改革大志,唤醒了困顿无措的宋神宗。1069年,年近50岁的王安石正式奉旨进京,开始了他力图变革,波澜壮阔的辉煌人生。是非功过都留给后人评说,王安石已将一生奉献给了国家,他无怨无悔。投稿信箱:1871084747@qq.com— 后台回复 “早安” ,每天收获新惊喜 —让我知道你在看!
最新回复 (0)
返回
发新帖
作者最近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