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好用”“常用”,信息化技术如何更好赋能教育?

tc 2022-5-26 104

双减政策是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用好我国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时代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为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实施提供技术支撑。从重视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基础性运用的教育信息化1.0时代,到以人为本、重视大数据应用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再到如今提倡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正逐步向纵深发展。新形势下,如何让数字技术真正融入教育领域、实现常态化应用,怎样夯实教育新基建的“数字底座”,是摆在各方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又有何见解和需求?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李志伟、山西太原清徐县实验小学校长马建平和河北张家口怀来县官厅镇中心校校长赵建兵。对此,校长们有话说—— 双减之后,学校发生新变化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实施以来,对校内教育“做加法”,推动教育减负、提质、增效成为每个学校面临的新挑战。提升教学质量,向课堂要效率,是基本手段。多位校长表示,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和不断完善,正为搭建智慧课堂、实现因材施教提供更多可能,也让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变得更为便利。

河北官厅镇中心校通过AI辅助批改帮助老师减负提效

负担轻了,教学时间更多了。对于河北张家口怀来县官厅镇中心校来说,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信息化系统,让这个教师人数短缺、课时压力繁重的学校松了口气。校长赵建兵介绍,官厅镇中心校是一所镇级半寄宿制小学,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教师们在完成繁重的上课任务、批改作业之余,还要应付各种非教学任务,平日里难有时间进行学情分析和进一步的精准教学。现有条件下,怎样才能尽可能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学质量、落实双减政策?去年10月,官厅镇中心校引入了云思智学高质量作业系统来帮助教师汇编组题、批改作业,减负成果令人欣喜。在信息化技术帮助下,教师不必再花费时间手动批改作业,只要把学生答题纸放入扫描仪,以系统智能辅助批阅,学生作业情况在系统后台就可数据化呈现、一目了然,整个过程简单、精准、高效。“批改作业的时间节省下来,教师就能有更多精力对学生学习的痛难点进行精准教学,助力高质量教育。”赵建兵说。效率高了,教学更有针对性。作为北京市重点学校之一,北京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也一直在思考,在已有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和利用相关技术设备为双减服务。针对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等要求,广渠门中学在初中数学和物理学科引入云思智学高质量作业系统,通过将练习册习题录入校本资源,再辅以系统自带的题库资源,对每课时习题进行汇编,从而为不同学情的学生布置分层作业,让学生练习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们也能通过系统随时随地批改作业,大幅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把精力放到学情分析上来。校长李志伟介绍,这套系统在学校已经实现常态化应用,也收获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能切实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能,这才是双减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所在。”李志伟说。大数据驱动精准教学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主线 “适用”“好用”“常用”信息化技术如何真正赋能教育?在双减背景及其他教育需求推动下,许多学校都尝试了多种教育信息化产品,这些产品也都不同程度为学校提供了一定的解决方案。但良莠不齐的产品质量,也让学校使用体验各不相同。随着教育信息化迈入2.0时代,教育对信息化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数字化技术的覆盖和应用,而必须从人的体验出发,适应教育主体的需要,从而最大化发挥其效能。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需要怎样的信息化技术?什么样的信息化技术才能真正赋能教育?校长们认为,“适用”“好用”和“常用”是教育信息化产品的三个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产品必须“适用”于学校教学。山西太原清徐县实验小学校长马建平认为,教育信息化要迈向深入,就必须很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适用性”是第一原则。教育信息化产品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案,但核心必须是立足教学需求、充分适应教育场景、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双减背景下,就是要切实为教师和学生减负,解放教师生产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信息化产品应遵循需求导向,站在学校角度去考虑问题,与学校需求达到高度‘融合’而非简单‘结合’。”李志伟说。山西清徐县实验小学应用高质量作业系统不改变学生纸笔作答习惯无论何种产品,“好用”才是王道。在满足学校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好的信息化产品应简便易操作,不给教师学生添负担。河北张家口怀来县官厅镇中心校校长赵建兵认为,教育信息化产品在工作方式、操作流程和数据量标上应与实际教学一致,才能让师生容易上手。涉及到软件层面应做到界面友好、流程高度自动化,不能让师生因技术而生畏。“产品的逻辑、交互和兼容等细节方面需层层把关。过去信息化产品偏向于管理,更关注效率而不是体验,要做到‘好用’,让教师学生们愿意用,就必须重视细节设计方面的处理。”马建平说。实现教育信息化,产品最终要归结到“常用”。在“适用”“好用”的基础上,要做到常态化应用,需着眼长远,重视对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和后续运营维护。李志伟认为,教育信息化产品应针对学校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更新迭代和自我完善,让技术与人的融合更加紧密。“让其在工作和学习中成为必需品,而不是可有可无,它才能更有价值,也才能最终实现常态化应用。”多方协力夯实教育新基建“数字底座”多位校长表示,新时代提升教育质量,必须夯实教育新基建的“数字底座”。为此,不仅要让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在教育中实现“适用”“好用”和“常用”,还需要多方协力、系统化推进,使信息技术真正赋能学校教育,最终实现双减目标。北京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老师集体批改作业进一步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和数字应用技能。要推进信息化应用在人的层面得到根本支撑,重点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李志伟和马建平认为,应将信息技术使用作为新时期教师的基本功。学校可通过评选活动推进信息化应用成果展示和应用能手筛选,在推动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的同时,不断探索数字化条件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和评价,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重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提升数字装备配置水平。网络硬软件设备是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基础,相关部门应加快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打造良好的新型课堂教学环境,从而放大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效能,推动教育教学减负提质增效。汇集优质教育资源,为满足双减及其他教育需求提供强大后盾。教育信息化产品供给平台应充分深入了解学校需求,从全场景出发,尽可能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有效汇集优质教育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才能为落实双减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大的整合各种优质资源的平台,让学校对教学资源的选择能够更加便捷和放心,让优质资源真正发挥作用。”李志伟说。

最新回复 (0)
返回
发新帖
作者最近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