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的《烟江叠嶂图》。
“太平有象”曾在广州博物馆展出。
现藏于东莞市博物馆的清象牙雕茜色花果草虫纹香囊。
黄振效款象牙雕渔家乐图笔筒是清代“广作”工艺美术品的代表。
经过修复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的铜镀金珐琅楼万寿无疆内有升降塔钟。
形似方鼎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韩竺媛 摄
扫码看“故宫国宝在湾区”系列视频
北京故宫古钟表修复师王津(左)、亓昊楠在工作中。
今年7月3日,备受瞩目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914件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精心遴选的藏品南下大湾区,为观众讲述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技艺精湛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广东工艺贡品,清代广府工匠在宫中造办处完成的佳作,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故宫与粤港澳地区文博、文化交融互动的珍贵藏品……穿行在展厅中,满满的“故宫珍宝湾区回忆”扑面而来。
而这批国宝之所以能与大湾区观众顺利见面,离不开一群文博人的长久努力和默默付出。他们当中,有曾在台北故宫工作,为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而选择扎根大湾区的研究员,也有花费近半年时间,只为修复一件展品的北京故宫钟表修复师,还有一批活跃在广东文博考古界、痴迷于“广作”研究的专家学者……
他们的故事,为我们读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读懂参展文物的“前世今生”,带来了另一种视角。
“回流”文物的曲折往事
6月中旬的香港,天气酷热,一批批从北京“远道而来”的文物陆续抵达。尽管对这批文物档案已经非常熟悉,但当看到文物开箱露出“真容”时,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研究员蒋得庄还是止不住地兴奋。
“过去两年里,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几乎是在线上完成了整个策展,随时和北京的故宫专家沟通交流。”这也是蒋得庄第一次在无法亲眼见到文物的情况下进行策展。
相比于呈现文物本身,这名年轻的研究员更想让观众读懂展览背后的故事,其中就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和北京故宫曾经的历史关联。为此,她查阅了众多清宫档案,其中,一件清代牙雕渔家乐图笔筒引起了她的注意。
这件笔筒工艺细致入微,深浅浮雕数层,外壁还刻有乾隆题诗,种种细节表明这件作品出自当时宫廷牙雕工匠黄振效之手。
有专家曾考证发现,清代内廷等级森严,如果没有皇帝的恩准,工匠不能在作品上私自留下自己的名款,但是黄振效等牙雕匠人凭借精湛的技艺得到乾隆皇帝的垂青,拥有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我本身是做清代艺术研究的,能从详细的宫廷文献记载中去还原他的经历,去感受那个时候人们的心态、情感、遭遇,特别有意思。”蒋得庄从这件牙雕入手,用趣味科普的文字,在《紫禁万象――故宫文物的故事》一书中还原了这位广东工匠精彩的宫中经历,并由此发掘出数百年前故宫与岭南地区存在的联系。
据记载,康熙年间清宫开始设内务府造办处,征集、选拔各地能工巧匠。18世纪时,大概有70名广东工匠通过严格的考核进入宫中,奉命制造各种器物、日用品、艺术品等,以木匠、珐琅匠、牙匠的人数最多。
“其实,香港和故宫在历史上早有渊源。”蒋得庄向记者展示了一件参展文物《烟江叠嶂图》,这幅明代名画在清朝时被收藏于紫禁城中。清末时局动荡,故宫部分文物遭到变卖流落民间,并于上世纪50年代辗转流入香港,其中就包括这幅《烟江叠嶂图》。
为此,上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局秘密成立“香港收购小组”,成员中有许多香港本地收藏家,他们出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在数年间紧急回购了众多珍贵文物,只收不卖,为防止故宫文物流失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向观众讲述这段鲜为人知的曲折故事,蒋得庄特意把它放在“同赏同乐――穿越香港收藏史”专题展览中。展品中,有不少香港收藏家收购的与清宫相关的文物,许多展品的背后都贯穿着一段香港与紫禁城渊源的故事。
事实上,蒋得庄本人和故宫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台湾出生的她,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就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供职,这段经历让她对中国艺术史萌生了浓厚兴趣。2年前,为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她又毅然飞到香港定居,成了一名新“湾区人”。
“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地方,我的同事来自新加坡、瑞士等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给了我很多有意思的启发,我认为这是香港故宫最有特色的地方。”蒋得庄说,为了把这个特色更好地展现出来,她在策展时将更多地融入当代艺术的视角,用香港的独特方式来讲述故宫文化,对话世界文明。
结伴返乡的“太平有象”
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筹建之初开始,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就一直密切关注着项目的进展。7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放首日,她在官方宣传资料中惊奇地发现,展厅中有一对正在展出的珐琅对象看起来非常“眼熟”。
“这就是3年前到广州来展出的那对錾胎珐琅太平有象!”曾玲玲翻开一本“匠心神巧――广作特展”的策展手记,指着其中一张图片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在这个由故宫博物院、北京颐和园管理处、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四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展览中,广州的策展团队从故宫中挑选了16件(套)当年从广东进贡或是由宫中造办处粤籍工匠生产的艺术品,其中就包括这对体形庞大的錾胎珐琅太平有象。
“象背上驮着宝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的是国家太平,人民富足平安。”曾玲玲说。据故宫专家李永兴提供的档案史料,1776年,两广总督李侍尧把这对“太平有象”进献给了乾隆皇帝。此后200多年间,它们从未离开过北京城。
直至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它们才第一次结伴“出宫”,回到“家乡”――广州展出。曾玲玲清楚地记得,那个国庆假期,很多市民朋友奔着这对大象而来,镇海楼比往常更加热闹,“一起到镇海楼找‘对象’”成了全城热点。
“太平有象”两度在大湾区展出,是因为它们见证了数百年前广东工艺的精湛。曾玲玲分析,广作工艺之所以在清代异军突起,尤其因为广州是唯一一个开埠两千多年从未关闭的通商口岸,象牙、犀角、紫檀、花梨等进口贵重物料从未间断过,当时宫廷造办处也是主要通过广州来获取工艺品原材料的。在技术方面,广府工匠也占得风气之先,不管是珐琅技艺、机械钟表制造,还是后来的西方绘画,大都是由西方商人或传教士最先经由广东传入内地的。
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深入,更多关于广作工艺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在研究馆藏的广州画珐琅时就发现,有数件器物可能是清代宫廷向广东“下单”采购,最后由粤海关“成做”(承办)的。“因为它们具备粤海关‘成做’的一些特征,比如底款写着‘大清乾隆年制’,以及瓶内施湖蓝釉等。”黄海妍说。
她判断,当时宫廷造办处按照不同品类,把所需样式发给各地的专门机构组织工匠制作,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本地工匠队伍的发展壮大,从而让画珐琅等器物外销到了欧洲等地。
“现在用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重新来看清代的手工艺发展,可以想象,当时珠三角地区水路交通发达,聚集了大批广彩、漆器工匠,因为市场的需求,或者是出于学艺的需要,他们会在广州、香港、澳门之间不断流动,有着密切的互动。”黄海妍说。
故宫钟表修复师的广州情缘
今年初,北京故宫古钟表修复师亓昊楠开始着手修复一件即将赴港展出的广钟――铜镀金珐琅楼万寿无疆内有升降塔钟。
所谓“广钟”,是指清代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在广州生产的自鸣钟。经过近半年极为精密的修复工作,这件塔钟重新恢复了运转。每逢正点,在塔钟的最高位置,可以见到一个人偶缓缓出现,手中的对联逐渐舒展开来,写着“万寿无疆”四个字。
亓昊楠的师傅,是凭借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而被大众所熟知的故宫古钟表修复专家王津。“和英国钟表相比,广钟个儿比较大,功能复杂,玩偶比较多,带有表演功能,修复起来难度更大。”王津粗略估计,目前故宫所藏古钟表中有至少10%是广钟。
他曾经听老师傅提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故宫有一批广钟被调拨回了广东,考虑到地方上缺乏专业修复人才,当时都是挑一对钟表中完好的那件送回去,把残缺的留在故宫慢慢修复。
2019年,故宫钟表馆开放演示区,其中有一件广钟展品,原先保存状况并不好,三个玩偶构件都缺失。上世纪80年代,有修复师给缺失的位置安了小佛手作为替代,但在王津看来,“总觉得有些遗憾”。
2007年,王津在广东省博物馆考察时,意外发现了这件广钟的“另一半”,而且造型完好、非常完整,三个玩偶都能看清准确的样貌,正好给留在故宫的广钟修复提供了参照。
这些年,为了帮调拨到地方的钟表“延年益寿”,故宫的钟表修复师们也会定期到各地博物馆对这些古钟表进行保养。
王津第一次出差就是到广州修广钟。1982年12月,已经入行五年的他跟着师傅、师姐一行四人来到越秀山上的广州博物馆。他记得当时条件非常有限,修复组在一层大厅的右侧拉了一个屏风作为隔断,后面摆上两张写字台,就成了临时修复区,拆散、清洗、抛光、保养、重新组装、调试……一系列修复工序都在这里完成。
为了方便,他们没有下山住宾馆,就住在后山墙底下。“南方冬天真的特别湿冷,我们一边住一边修,花了两三个月,赶在春节前,才让6件钟表都恢复运转。”王津说。
然而,即便工作条件艰苦,这次广州之行还是让王津大开眼界。工作之余,他时常跑下山到处转悠。“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嘛,广州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很新潮,高第街上密密麻麻的都是人,全国各地都从这里搞批发进货。”王津尤其喜欢到海珠广场淘一些产自香港或者台湾的小电子表,一个十几元,“当时觉得特时髦,一下买了好多回北京送人。”
或许是对广州有着特别的情愫,时隔40年后,王津计划于今年底带着徒弟再来广州。“去年,故宫博物院和广州博物馆共建了钟表联合修复基地,所以这次我们会带着广州博物馆的一名年轻修复师一起,对这批故宫调拨的古钟表重新进行修复、保养,恢复它们的功能。”
这些年,王津也频繁到香港、澳门等地参加学术交流。他记得,2004年澳门回归五周年之际,160多件故宫钟表文物首次在澳门展出,排队进馆的观众足足排了四层楼,天台上都站满了人,还有不少观众从香港、新加坡特地赶来参观。2018年底,故宫在香港科学馆又举办了一个大型钟表特展,其中广钟就有60多件,一大批观众守在展示区,就为了欣赏每两个小时一次的定点钟表表演。
“粤港澳的观众对故宫钟表的喜爱度非常高,可能与历史上这里是开放口岸有关,他们接触新鲜事物比较多,广钟大部分都是在广东制作后送入宫中的。”王津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放后,他最期待的事,就是未来故宫钟表能有更多机会和大湾区观众见面。
■专家观点
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白芳:
大湾区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窗口
岭南文化是粤港澳三地共有的文化特色,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视野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学西渐”和“西学东传”的门户和窗口,宫廷、本土和西方三种审美趣味在这里得以碰撞交融,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将中国和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今年我们计划重点推出《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展览,以广东省博物馆的藏品为依托,联合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多家文博机构收藏的具有先驱和探索性的历史绘画作品,相信这个展览值得期待。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曾玲玲:
期待香港故宫成为建设人文湾区新起点
随着坐落在广州塔下、珠江岸边的广州博物馆新馆的建成,我们期待有更好的硬件、平台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交流。我们也希望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开放,能够成为我们建设人文湾区一个很好的新起点,我们这些博物馆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合作,携手讲好湾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