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平:摒弃非黑即白的历史观

tc 2022-7-31 89

现代快报讯(记者 白雁/文 苏蕊/后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也是今人所熟悉的贴在范仲淹身上的标签。而作为儒家树立的标杆人物,范仲淹其实是在千年以来的不断累加中成为一个脸谱化、符号化的人物。

真实的范仲淹到底是什么样?他生活在“文化造极”的繁华大宋,身世传奇,强烈渴望建功立业;作为开风气的勇者,数度被贬放;曾以文官身份受命率军抵御西夏入侵,又苦心经营“庆历新政”,风波迭起,进退失据;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从未改变其真性情。他的自信、大胆,让人不免替他捏把汗;他的冲动、执拗,令人不禁为之蹙眉,甚或啼笑皆非。

这是著名历史小说作家郭宝平最新长篇力作《范仲淹》中的范仲淹其人其事。在宏大叙事之外,郭宝平还根据历史文献提供的线索,结合思想资源、典章制度、人物性格与命运等作出推理,解开缠绕在范仲淹身上的诸多历史谜团。比如最著名的范吕解仇、范梅交恶。

65万字的《范仲淹》写尽有血有肉的范仲淹,恰如南京大学学衡研究所教授孙江所言,“在给定的时空内,用文学的手法挑战历史学的极限,通过个人、家族、江湖抑或庙堂等的描写揭示所描述时代的精神,使被抽象化的时代可以穿越时空来到现在”。

《范仲淹》刚一出版就引起文学界、史学界和读书界的关注,日前举行了线上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丁帆等专家学者研讨这部历史小说创作的成功之道。丁帆直言,《范仲淹》为当下书写历史题材小说重塑了一种严肃的范式。

而这正是郭宝平创作历史小说的初衷。

△郭宝平

郭宝平

历史小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修中国政治制度史。曾在新闻媒体、中央国家机关任职,现专职写作。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谋位》《大明首相》《大宋女君刘娥》《范仲淹》,传记文学《明朝大书生》《最有权势的读书人》等。

写作初衷是向戏说之风宣战

现代快报读品:创作历史小说源于什么契机?

郭宝平:我投入历史小说创作是受大学老师的影响。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取人民大学,专业是中国政治制度史。我的老师、中国政治制度史领域的权威专家韦庆远先生是很勤奋的学者,在海外学术界很有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在一次聚会时,他郑重提醒我们几个学生:“现在戏说历史成风,实在令人气愤!可是,历史论文、专著,只是圈子里的人看,社会影响有限,有精力最好写历史小说。”他率先垂范,在年近八旬时写起了历史小说。我从2000年起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历史小说创作,由于太执着,后来索性放弃本职工作,从事专职写作。从投入写历史小说的初衷看,可以说是向肆意编造历史、误导受众的戏说之风宣战!

现代快报读品:简单介绍您在《范仲淹》之前出版的几部小说。

郭宝平:《范仲淹》是我的第四部长篇历史小说。此前已出版过《谋位》《大明首相》《大宋女君刘娥》,共4部8册,近300万字。值得欣慰的是,这些作品都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

《谋位》的主人公是张居正。创作这部小说是因为前面提到的韦老师写过一部书――《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主要是受这本书的影响。《谋位》是一部张居正从草根到国相的官场奋斗史。从中可以看出,丰满的理想遇到骨感的现实以后,张居正是如何调适的。

《大明首相》的主人公是高拱。写这本书是因为写《谋位》过程中写到高拱,深感高拱是一位励精图治、试图为国家开辟新出路的政治家,可惜被埋没了,所以我要写他。从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出人性深处的斑斓幽暗。

《大宋女君刘娥》的主人公是宋朝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刘娥。从这本书起我把视野转向了宋朝。因为我是开封人,写宋朝的人和事比较顺理成章。我要写出刘娥冲破阶层与性别的桎梏,在历史上留下的欲望和挣扎。一个出身卑微的北漂孤女、一个不能生育的歌女,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男权社会里居然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这是一个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过程,没有铁与血,而是在和风细雨中步步惊心地走向权力巅峰。看这部小说你就会发现,历史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们的前人不都是热衷于宫斗的,良性互动的柔性手腕,照样能够成功。

△《范仲淹》 郭宝平 著凤凰出版社

以人文关怀祛除君子、小人之辩

现代快报读品:创作《范仲淹》又是缘起何处?

郭宝平:“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流行一时。不论这个说法动机如何,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宋亡,中华文明遭受重创。学者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曾担任亚洲研究协会主席的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古典意义上的中国人是什么样?我认为应该回到宋朝去寻找。所以,写宋朝人物,一直是我的夙愿。但我本没打算写范仲淹,因为写他的已经很多,人云亦云的事没有必要去做。老实说,对脸谱化的人物,读者的兴趣也不大。可在创作《大宋女君刘娥》时写到范仲淹,通读了范仲淹全集,浏览了他的铁杆粉丝欧阳修等人的记载后,对范仲淹有了全新认识。创作一部历史小说,还原一个真实的范仲淹的想法确定下来了。我写《范仲淹》,就是要将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范仲淹呈现给读者。

现代快报读品:小说中涉及的地理空间广阔,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陕西、甘肃等地多有涉及。您在小说创作阶段去过这些地方吗,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经历和收获?

郭宝平:范仲淹从基层幕职官做起,后又屡因言事受贬,所以他任职的地方比较多。这些地方我基本上都去过。创作《范仲淹》期间,我又专程到苏州、泰州,河南商丘、伊川等地寻迹。到泰州寻访当

年的捍海堰,真有沧海桑田之慨,又觉得历史真相往往被遮掩。现在的范公堤,当时叫捍海堰,首倡者是范仲淹,却是张纶筑成的,当年的泰州百姓为张纶建生祠,范仲淹还专门著文以颂张纶之功。今人只知是范仲淹所筑,命名范公堤。儒家为了树立范仲淹这个标杆,在他身上不断累加光环,这就是一例。《范仲淹》这部小说还原了修筑捍海堰的历史原貌,这丝毫不会损害范仲淹的人格,反倒更能反映出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寻迹过程中,我时常想,范仲淹生活的时代,距今已然遥远,却又如此切近;《范仲淹》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已归为尘土,他们的身影却若隐若现。读历史也是看风景,最好的景致是什么?那就是飘浮在历史天空中的一缕浩然正气。有浩然正气存,则我中华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现代快报读品:小说中花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范仲淹戍边西北的经历,实际上这段时间加起来三年不到,在范仲淹的仕途中历时并不算长,为什么重点书写?

郭宝平:历史小说对历史素材的取舍和情节安排,要服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要有利于揭示出人物的命运。这是我搭建小说结构的基本考虑。西夏是宋朝的藩属,元昊建国称帝,宋朝视为反叛;元昊又主动挑起战争,宋朝不得不起用韩琦、范仲淹等率军抵御,时人谓之经略西事。范仲淹成为历史事件中的主角,自经略西事始。经略西事与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一生的主要功业。没有宋夏战争,就不会有庆历新政;范仲淹如果不是经略西事,历史形象或许徘徊于酸儒与狂士之间,不可能有后来的历史地位。所以,经略西事值得大书特书。更重要的是,经略西事期间发生的事情特别多,非常能够反映范仲淹的性格和为人。此外,历史小说要有可读性,就必须抓住矛盾冲突来写。宋朝各级政府政简讼稀,范仲淹在各地为官,可写的东西不多,他主持庆历新政也不过十个月左右,矛盾冲突也就那么多,而范仲淹经略西事时的矛盾冲突最多,而且写战争对读者具有一定吸引力。

现代快报读品:《范仲淹》写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

郭宝平:我是专职写作,足不出户,没有节假日,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写了近两年。写作中最大的苦恼是,范仲淹是古代官员的标杆,在人们心目中已经符号化了,倘若我笔下的范仲淹依然是脸谱化的,那就是大失败;反之,尽管以尊重历史、不为贤者讳为圭臬,但在还原真相中欠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境界,同样也是失败。对此如何把握,是严峻考验。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过,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和水平,就不配与古人对话。对于历史小说作家来说,具备打通历史的水平,对当时的思想资源、典章制度、社会风貌、政治生态乃至世道人心都有深入研究,这样就能对小说主人公有精准把握。在此基础上,摒弃非黑即白的历史观,以人文关怀祛除君子、小人之辩,从人性视角和时代精神重新审视历史人物,就能重现历史风云中的范仲淹的真实人生状态。

公务员应该读读这本书

现代快报读品:范仲淹这个历史人物最打动您的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来点评他。

郭宝平:范仲淹最能打动我的是他的真性情。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范仲淹的话,那就是:范仲淹是一位保持真性情的儒者。宋朝的思想资源、政治生态和制度安排,成就了范仲淹;范仲淹也没有辜负那个时代。

现代快报读品:阅读65万字的《范仲淹》绝非易事,您认为读者群来自哪里?

郭宝平: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阅读大部头的书确实不容易。有些书只是看热闹,有些书需要慢慢品读。《范仲淹》这部小说,是需要品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先生在审读这部小说后说:“阅读范仲淹,就是阅读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也是阅读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说到读者群体,大概读过书的人,尤其公务员,是应该读读这本书的。据我了解,有领导人曾经说过,他所钦佩的人物,今有焦裕禄,古有范仲淹。大家都听说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但对范仲淹的了解还比较表面化。要想了解真实的范仲淹,了解宋朝的政治生态如何成就了范仲淹,不妨读读这本书。读书人总有某个时辰会仰望星空,检视自己的精神世界。读《范仲淹》的过程,不仅是了解先贤的精神世界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省思过程,进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过程。

现代快报读品:接下来还有什么创作计划?

郭宝平:我看到一个材料,说日本的历史小说作家通过明治时代的昌明隆盛和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励精图治来鼓舞人们的乐观和进取精神。这就是情怀。单纯的出书对我来说已经毫无意义,写作主要是为了表达,也可以说是情怀。我准备换一个口味,写侠客。中国人自古崇侠,活泼奔放的时代总少不了侠客的身影。一个缺少侠义的时代,是一个平庸沉闷的时代;一个不懂欣赏侠义的人,是一个拘谨乏味的人。但写武侠我写不过金庸,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所以我准备写文侠。文士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良知和精神风貌。如果文士都是犬儒主义、享乐主义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国家有希望吗?历史上在物欲横流时代,有那么一些文士,轻富贵、贱礼法、重人格、讲义气,赤手搏龙蛇,有掀翻天地之豪气,时人以儒侠、狂侠称之。我打算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突出主人公侠的一面,通过其传奇经历,勾勒出处于转型前夜的明朝中后期具有家国情怀的读书人的别样人生,来一场与儒侠说走就走的精神旅行。

(编辑 周冬梅)

最新回复 (0)
返回
发新帖
作者最近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