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3400字 | 阅读需7分钟
精 彩 提 要202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各分支领域都不乏上乘之作。本文从学科理论与学术史、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地图与历史地理文献研究等四方面择要介绍如下。学科理论与学术史研究
学科理论探讨趋于深入。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大数据”“数字人文”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分析了“技术”手段在历史学研究中的价值及其局限性,指出历史学研究具有主观性特征,应该回归“人性”。郑景云《气候的历史与历史气候研究》提出在历史气候研究方面要强化学科的深度交叉,促进研究深入。潘晟《地图的可通约性与全球史的历史地理学方法》以地图入手,探讨了将全球史与历史地理学结合的方法和论题。张永帅《边疆与中国近代边疆经济地理研究》,对中国近代边疆经济地理的研究路径、内容、视角与方法进行了讨论。
学科发展史的梳理颇受重视。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对侯仁之推动传统沿革地理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转折作用、史念海对建构中国历史地理学基本框架的贡献、谭其骧对传统沿革地理的充分继承作了细致讨论。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作了回顾,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华林甫《110年来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成就与未来展望》对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马强等《出土文物与当代历史地理学的互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出土文物研究历史地理述评》,综合整理了70多年来出土文物与历史地理结合研究方面的成就与不足。
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历史气候研究视角新颖。杜新豪《课晴问雨:明代中后期日用类书中的农业占候研究》,从日用类书中的农业占候书籍入手,分析了明中后期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农业灾害的影响。郭胜利《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历史地理空间演变——以先秦中原地区戎狄与诸夏互动为例》,认为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在冰后期第三寒冷期的气候变化,加快了戎狄与诸夏之间的互动进程。
历史动物地理研究,气候变化对动物繁衍影响引人注意。史志林《黑河流域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变迁研究——以野马和野骆驼为例》,以野马和野骆驼为例探讨黑河流域不同时段野生动物分布情况,认为气候影响下的植被情况、自然灾害等对野生动物繁衍有重要影响。陈亮《“滇南旧无雁”:清代以降豆雁在云南迁徙路线的变化》,结合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历史水文地理研究,侧重人与环境关系的讨论。古帅《铜瓦厢决口后黄河下游河道沿岸区域地形与河湖环境(1855—1911)》,深入讨论了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北徙对下游沿岸区域地形与河湖环境造成的影响。潘威《重析咸丰五年黄河“铜瓦厢改道”的形成》,指出工程格局和河务财政因素是“铜瓦厢改道”的决定性因素。赵珍等《清代北运河杨村剥运与水环境》,认为清代北运河杨村剥运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具有适应自然水环境的被动性。马剑等《洪水与战事中的清代绵州迁治研究》对地方水文环境改变与治所迁移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历史地貌方面,宋婷《新出碑志所见唐长安城周边小原及相关问题考述》以新出碑志资料为主,进一步复原了唐代长安城周边小原的分布。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疆域政区研究备受重视,成果尤多。其中,出土文献的使用和关于政区变迁规律的探讨尤为值得注意。马孟龙《张家山汉简秩律与吕后元年汉朝政区复原》复原了吕后元年汉朝廷直辖各郡县的隶属,指出《秩律》中各县的书写排列总体呈现出“同郡属县集中排列”的规律。罗凯《从官品到俸秩:关于唐五代县之等第的考察》指出唐至五代时期县等第的变化,呈现从官品本位到以俸秩为准的总趋势。齐子通《宋代县望等级的划分标准探析》梳理了宋代在县望等级划分上相对于唐代的变化,论述了后周制度的影响。胡恒《清代县级政区分等制度再探》分析了清代政区分等的演变所反映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以GIS等技术方法的利用见亮点。张怡雯《从港口到卫所——澉浦镇平面格局的变迁》,通过地方志、古地图和近代卫星影像,复原了澉浦镇平面格局的变迁过程。王长松等《历史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结合CHGIS数据、历史人口数据、流域数据和高程数据,分析了黄河流域历史时期城市空间分布格局。何一民等《清代珠江沿江城市空间分布及特征》通过GIS平台分析清代珠江流域各沿江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地理条件和经济因素等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王哲等《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特征——基于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的分析》,通过GIS手段将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数字化,以邮政能力为代用指标,实现了对该时期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分析。
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热度不减。王哲《近代中国港口的海向腹地研究》,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和香港统计处月度贸易统计数据,对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海向腹地和贸易对象国做了定量化的分析。余开亮《清代的市场整合及其空间结构(1738—1820)》,基于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表明当时中国的各大区市场的相对独立性更为明显。张子健《轮船运输与晚清民营通信的空间转型》,结合GIS与海关的民信局调查报告,探讨了晚清轮船运输与民营通信演变的影响。曾桂林《生计与风水:清代湘南地区的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探讨了清代湘南地区矿业开发过程、地方政策变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历史交通地理研究,以蓝勇《中国古代空间认知虚拟性与区位重构——以金牛道川陕交界段路线体系变迁为中心》为代表,别开生面。该文以金牛道川陕交界段路线体系变迁为例,指出古代人们在地理空间认知上的虚拟性特点。此外,祝昊天《北大藏水陆里程简册所见秦南阳郡交通线路新探》,利用GIS测量实地距离,对北大藏《水陆里程简册》所见从邓攀渚到鲁阳之间的交通路线进行复原,吴仕海等《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综合历史文献、实地调查及GIS技术分析了喜马拉雅地区27条传统贸易通道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
历史军事地理多属事实复原范畴。陈明《李信所攻“鄢郢”即昌平君所徙之“郢”》,结合正史、出土秦简与地理空间分析,认为“鄢郢”即为昌平君所徙之“郢”。刘锦增《1715—1755年间新疆兵屯研究——以吐鲁番、巴里坤和哈密为中心》,对1715至1755年间新疆三地兵屯始末、规模、成效进行了梳理。
历史地图与历史地理文献研究
历史地图研究主要分为对地图本身进行研究和将地图作为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两类。成一农等《中国古代的江源认知以及江源图》、任昳霏《明代西湖全景图的谱系》、吴寒《古典山岳舆图的图绘类型与嬗变历程》、林宏《广舆记与卫匡国中国新图志城址经纬度推定过程研究》属于前者,付马《蒙古山水地图中的“洗儿乞”“脱谷思”与回鹘时代的伊西路》则属后者。
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可以吴宏岐《广州湾商业指南年鉴合辑及其史料价值》、高筱杰《顺治恒岳志历史地理学价值探析》为代表。前者指出《广州湾商业指南年鉴合辑》中包含的企业空间分布、商业网络等方面的内容对历史地理研究有重要意义;后者认为《恒岳志》载有丰富的自然地理信息和人文地理信息,价值较高。
问题与讨论
202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
一是新材料进一步受到关注,技术手段的利用进一步推进,但定量研究仍然不足,高精度研究成果较少。对此,笔者以为,通过对史料信息精心考证、提高史料中数据的提取准确性,最大程度实现人与“技术”互补,可作为一种深化技术应用、提高研究质量的途径。
二是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相较于历史人文地理,不仅数量少,总体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不仅本身重要,而且自然环境变化通常影响、带动人文现象改变,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可为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提供助力。为此,历史地理学界应组织力量,加强与自然科学相关领域的合作,以共同研究推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进而促进历史地理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
三是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继续深入,但真正将学科交叉做到“娴熟”的成果还是比较缺乏。笔者以为,历史地理学本身即为学科交叉的产物,在跨学科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历史地理学研究水平的不二法门,需要高度重视。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作者:张永帅 郭建坤
编辑:王富聪 赵昕团结报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