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最通透的一首诗,句句耐人寻味,读完醍醐灌顶!

tc 2022-8-11 133

唐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清晨,天还未亮,京城一片祥和安宁,宰相武元衡正和往常一样乘坐轿车前往上朝。

突然,从暗处急速飞出的一支利箭射穿了宰相武元衡的肩膀,紧接着路边冲出一群身手敏捷的歹徒,对武元衡与他的侍从展开了猛烈攻击。寡不敌众,武元衡最终被这些歹徒残忍杀害,他的头颅被砍了下来,场面极其血腥。案发后,朝廷立刻对作案团伙展开了追捕,但数日过去,一无所获。这群狂徒还扬言谁追捕就杀谁!堂堂一国宰相被残忍杀害,凶手还如此猖狂,这是大唐开国2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案件。一时间人心惶惶,民间流言四起。唐宪宗明白,一直坚决主张削藩的武元衡突然遇害,一定与他正全力开展的强硬削藩有关。而当下正是朝廷与藩镇战争的最关键时刻,该听从张弘靖、韦贯之派的主张,姑息罢兵,安抚强藩?还是继续继续用兵,坚决削藩?唐宪宗陷入了迷茫。就在这时,白居易跳了出来,他不明白其中复杂的政治局势,只是极力主张要严惩凶手,还武元衡一个公道。虽没有明确政治主张,但他的言论明显触动了张、韦派的利益。于是张、 韦等人捏造了莫须有的罪名,将白居易贬为了江州司马。世事瞬息万变,有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有人忠心耿耿为国,却惨遭飞来横祸。在被贬途中,白居易想起了自己的好友元稹,5年前元稹也是因为得罪权贵,被贬为了江陵士曹参军。同是天涯沦落人,元稹听闻好友被贬的消息,马上写下了著名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聊以慰藉,“垂死病中惊坐起”写尽了二人被贬时的凄凉无助。白居易收到书信后,仿照元稹5年前被贬时所作的《放言五首》,也写下了一组政治抒情诗《放言五首》。这5首诗每一首都富含哲理,说人说事,谈福祸得失,论宇宙规律,有理有趣,但最经典的还是第三首。《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开门见山,这首诗开篇就交代了整首诗的主旨,那就是如何能够识人用人,如何解决狐疑,看清人心。开篇一个“赠”字表达了诗人郑重的态度,强调了方法的宝贵程度。但诗人在这里卖了个关子,没有直接说方法,而是否定了先人求签问卦等迷信方法。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紧接着三四句,诗人将方法娓娓道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检验玉的真假要烧满三天,而辨别木材的好坏需要等待整整七年。看似两件事毫不相干,但要完成两件事都需要一个共同的条件:时间。想要真正看清人心,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等待,时间会证明一切。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要看准看真实属不易。况且有些人格低下之辈,为达到一己私利,常常以假象掩其卑劣,直到达到目的,其丑陋面目才会逐渐暴露。有时候眼见都不一定为实,因此,检验人心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心经得起考验,虚情迟早会暴露。五六句,诗人以史为鉴,引经据典,以周公和王莽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周公恐惧流言日”,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曾经辅佐了武王伐纣,后来武王去世后,他就辅佐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代理天子职权。但是由于周公旦职位过高,受到了很多人的猜忌质疑。民间谣言四起,人们认为他居心不良,迟早会篡位。然而一心为国的周公也难以抵挡流言蜚语,于是主动辞掉了相位,躲到封地避祸。后来管叔、蔡叔、霍叔发动叛乱,周成王皇位不保。周公临危受命,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重新巩固了周成王的位置。在成王也满20岁的时候,周公便将大权交还君王。“王莽谦恭未篡时”,与周公相反的是外表看起来谦虚谨慎,礼贤下士的西汉权臣王莽。他依靠自己一副正人君子的假象,迷惑了众人,最终发动政变,自己当上了皇帝。由此可见,人心难测,真真假假,复杂多变。不到最后一刻,永远无法看清一个人真正的嘴脸。“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假如周公没有等到西周大乱,没有临危受命,而是在辞官回乡后就离世,那么众人永远也不会明白周公的赤诚忠心。假如王莽在篡位前就去世,那么就没人知道他的狼子野心,他的圣人名誉就会一直流传下来。结尾再一次论述了时间的重要性。这是白居易对元稹和自己的鼓励,虽然他们都是因为小人迫害,被贬他乡,但他相信,总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时间会告诉世人答案,他们最终会得到公正的对待。整首诗极富理趣,语言通俗自然,论述有理有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小见大,耐人寻味。时间是一面照妖镜,刻意伪装,早晚都会原形毕露,一切的虚伪、谎言终将被拆穿。往后余生,请给时间一点时间,让过去过去,做好自己,其他的交给时间。投稿信箱:1871084747@qq.com— 后台回复 “早安” ,每天收获新惊喜 —让我知道你在看!

最新回复 (0)
返回
发新帖
作者最近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