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曾超越日本成为亚洲第一的传言,是真的吗?

tc 2022-6-1 120

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问答音频探究视频辟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418,阅读时间:7分钟

曾几何时,网上有个热门传言:“1945年伪满洲国工业产值亚洲第一,超过日本本土。”

这条传言经过网络发酵,渐渐衍生出诸多赞扬伪满经济发达的传说,其中一条流传甚广的传说还曾提到:“伪满洲国时期的新京(今吉林长春),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

网上的传言让无数网友对“富强”的伪满洲国羡慕不已,那么,这些传言到底是真是假?历史上伪满真实的经济状况,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01伪满的传说

说来“1945年伪满洲国超越日本”的传言,本身就带着几分黑色幽默。众所周知,1945年是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也在同年宣告灭亡。

换句话说,伪满洲国根本没有1945年的全年工业生产总值,而日本本土在1945年遭遇了核爆,工业陷于停滞,经济濒临崩溃。一些网络传言中用1945年这一特殊时期的日本工业产值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来衬托伪满洲国的富强,未免有失偏颇。

事实上,伪满洲国的工业产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落后于日本。据史料记载,1937年,日本工业产值约为130亿日元,而伪满洲国1936年工业产值仅为8.07亿日元,此后伪满工业产值逐年增长,1940年时达到26.47亿日元,可仍旧落后于日本,未能登顶亚洲第一。

至于传说中的“长春普及抽水马桶”,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1936年,长春南岭水厂开始向市区供水,日供水能力4万立方米,结束了长春没有自来水,城市供水只能依赖打井取水的时代。

然而,彼时长春人口达到了28.2万人,南岭水厂供水有限,无法保证家家户户都能用上自来水,许多居民只能每天拎桶出门,前往附近街区某个公用自来水打水点,排队打水回家。

连自来水都无法保障家家入户的伪满洲国,又怎么会“全面普及抽水马桶”呢?网络传言中出现的“抽水马桶”,其实只出现在长春一小片“新区”里,那里面居住的都是日本人,也确实有日本家庭使用抽水马桶,可在日本人聚集区以外的地方,人们依然无法大面积用上抽水马桶。

不得不说,没有了“亚洲第一”与“抽水马桶”加持,伪满州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引起了人们诸多猜想。那么,历史上伪满洲国的经济,真的有网络传言中那么富强吗?

 

   02崩溃的经济

伪满州国成立之初,溥仪傀儡政权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建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这家银行甫一成立,就一口气吞下了东三省官银号、边业银行、吉林官银钱号和黑龙江省银号等几大银号,一时风光无两。

那时候的伪满州国,手握伪满洲中央银行这个“钱袋子”,倒也颇有些家底。1932年,伪满政权通过《满洲国货币法》,授权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满洲国圆”,同时允许伪满洲中央银行收买满洲地区所产黄金、白银及现大洋、现小洋等,再运往英、美、日各国换取外汇。

受益于东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一开始还算是“含金量”十足。比如伪满洲中央银行先后发行的13种金属铸币,就分别使用了黄铜、白铜、青铜、铝、锡等多种金属。 

然而好景不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航空机用铝奇缺,各种军火也十分匮乏,伪满洲国遂按照日本主子的授意,于1943年颁布《金属类回收法》,强令东北人民执行“金属献纳”,如有私藏不上交者,一经发现,立刻予以经济制裁或刑事处罚。

而献纳的范围,则包括金、银、铜、铁、铝等所有金属材料,金属铸币首当其冲,被大量回笼“献纳”。据史料记载,当时仅回收熔化“献纳”的伪满铸币就有2700吨,折合铸币金额达9000余万元。

回收金属货币严重破坏了伪满州国的金融秩序,可伪满政权为了讨好日本人,竟然不顾经济规律与百姓的死活,派出汉奸变本加厉搜刮民间金属制品。

一时间,人们日常使用的锅、铁钉、门把手、香炉、壶架、灯架,乃至小学生使用的铜墨盒都成被强制“献纳”的对象,一旦百姓们稍有不从,立时便会大祸临头。

比如沈阳中街铜行里的“公合利”店,就因为擅自卖掉了一个轻金属饭盒,不仅遭受了巨额罚款,经理还被抓走关押了5个月。

无独有偶,“永新合”铜店也因为存有碎铜被发现,导致该店女经理便被打上了“经济犯”的标签。当时这位女经理还怀有身孕,依然被关了9个月,致使胎儿不幸流产。

种种高压手段,让百姓们苦不堪言,可伪满州国当局还嫌不够,居然又推出了“国民储蓄运动”,继续盘剥东北地区的老百姓。

所谓“国民储蓄运动”,就是通过发行公债、裕民彩票、福民奖券、必胜储蓄券等手段,强制回笼百姓们的血汗钱。同时,伪满政权还规定城镇居民、机关、企事业、团体等,全部都要组成集体储蓄会,接受摊派储蓄任务。职工工资按一定比例扣留,出卖不动产收入的一半和出卖农副产品收入的15%,硬性扣存。若是完不成储存任务,一律视为违法。

这一政策给百姓们带来了更深重的苦难。1939年,伪满政权要求的年储蓄目标额就高达伪满币五亿元,待到1945年,这一目标额竟猛增到伪满币六十亿元,占当时伪满洲国国民总收入预算额的46.2%。

疯狂搜刮金属叠加暴力回笼资金,引发了一场金融海啸,几乎摧毁伪满的金融市场。伪满当局为了缓解金属奇缺带来的货币流通匮乏,不惜违背其颁布的伪满洲国《货币法》,公然发行主要材质为含铁量7%左右的红土,外加天草瓷土制成的炻币。

由于这种钱币整体呈砖红色,像极了陶土的颜色,人们就打趣说这种钱币是“陶币”。几乎在“陶币”发行的同一时间,伪满政权的经济就走向了崩溃。伪满当局眼见局势恶化,索性破罐破摔,又发行了一种与硬纸板类似的红色或棕色纤维制成“纤维制硬币”,被民间百姓戏称为“水上漂”。

一枚枚奇葩货币,见证了伪满政权的衰亡。回首往昔,伪满政权的垮台,其实早有预兆。当伪满当局枉顾百姓的福祉,滥发货币,一味巴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时候,就注定了它悲剧的底色。参考资料:《满洲中央银行史料》、赵洪《伪满洲国货币综述》、李玉林《伪满洲国的陶币和炻币》

最新回复 (0)
返回
发新帖
作者最近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