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没演出女性的欲望,桂纶镁

tc 2023-3-17 26

还记不记得曾经的女性群像经典IP,《东京女子图鉴》?

      图源网络 

是的,又翻拍了——

《台北女子图鉴》,主角还是气质女演员桂纶镁。

桂纶镁+《女子图鉴》,这是什么神仙搭配?

      图源网络 

但,一口气把四集刷完,她姐还是转而重温了原版。

怎么说呢?

桂纶镁很美,画面做得很文艺,叙事也并不悬浮狗血。

但这样的女性故事,除了磕桂纶镁的颜,到底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今天她姐想借着这部《台北女子图鉴》,聊聊这么多年,国内拍《图鉴》系列,永远拍不好一个核心问题。

恋爱不是成功女主的标榜

《台北女子图鉴》最尴尬的脉络,莫过于女主林怡珊那四段可有可无的恋情。

剧播到第四集,女主林怡珊谈了四段恋爱。

第一段,是相逢于微时的面店老板。

第二段,是教会她工作技巧的渣男。

第三段,是转瞬即逝的炮友式恋情。

第四段,是和自己上司谈的办公室恋爱。

四段恋爱,细想一下,除了证明女主在大城市里玩得花,夜夜有酒局,天天有人睡之外。

其实和女主的人生脉络,并无什么内在的联系。

      图源网络 

很显然,《台北女子图鉴》犯了女性剧一直都不愿意去搞明白的问题,那就是——

为什么写女性必添加恋爱元素?

婚恋戏份对于一部女性剧来说,真正的功能是什么?

当然,每一部女性剧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正如对于不同的女性,婚恋在她们人生中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样。

但没想清楚答案,就把几段花花恋爱强迫症似地加入女主的成长线里,只会让人怀疑创作者的贫瘠和狭隘——

难道不写阅男无数,就无法标榜一个大都市女性的人生阅历?

在图鉴系列的底本《东京女子图鉴》里,这个问题的答案给得非常清晰。

绫的几段爱情和什么都有关,但唯独与情无关。

婚恋之于女主角斋藤绫,是一种身份证明。

在一座一不小心就会淹没在人群里的大都市,男男女女没空谈情,他们急于找到能成为自己勋章的伴侣,急切着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图源网络 

在《东京女子图鉴》描绘出的那个物欲横流的东京里,一个职业女性不仅满足于事业给她带来的价值感。

找一个工作、家世、财力高于自己的男朋友,还是一种可以为身价资源加码的勋章。

而光鲜的工作,又是一种结识商社精英、富二代的跳板,两者互为因果。

这当然和日本把性缘看作女性的事业、认为女性依附男性是理所当然的现实环境息息相关。

所以东京职场上的女性,一边划分为“女强人派”和“混日子嫁人派”互相鄙视、自我优越。

一边心照不宣地参加同一场联谊,抢夺联谊场上的同一个优质男人。

      图源网络 

当然绫的几段婚恋,最终还在探索另一重命题。

男人,是她弄懂东京——这个典型的父权资本主义社会,对女性定位的索引。

当绫结识了一个在惠比寿长大的富二代男友隆之,却在她生日那天突然被断联。

绫不甘心地跑去对方的公寓,殊不知无人回应的可视门铃的另一侧,隆之的未婚妻笑容可掬对他说:“她就是你的劈腿对象呀?”

然后两人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很诡异的一幕。

被富二代的抛弃让绫开始怀疑自己作为女人的价值——她是一个活在外界眼光中的人,她必须清晰地弄懂这些眼光的标准。

于是她问一个男人,男人会选择什么样的女人?

男人回答:一无所有的女人。

没有理想、没有梦想,会无条件地支持男人梦想的女人。

      图源:豆瓣      

隆之的未婚妻,社会人称“职业女朋友”。

她们多半拥有姣好的容貌、不错的出身、就读女子大学、顶着小艺人和模特的title,以嫁给社会精英为人生终极目标。

因此,她们对男方在感情上的忠诚也没有要求,典型的“出去玩没关系,知道回家就好”。

职业女朋友是父权社会为成功男士量身定做的“理想伴侣”。

而这样的夫妇到了中年时期,甚至会演变成各玩各的局面,成为“假面夫妇”。

      图源网络 

女人通过婚恋获得经济保障和身份认同,男人通过婚恋获得社会信誉和成功勋章。

男女眼中的婚和恋,被各自的性别规训,划分在两个永远无法交汇的语境。

在一个欲望都市里,男男女女就这样保持着最亲密又最陌生的关系,他们互相信任而又不信任着。

《东京女子图鉴》里绫经历过的男人,并不是她精彩人生的标榜。

而是一个女性逐渐认清自己在名利社会中定位的参照物。

当我们看《图鉴》时,我们在看什么

当一部女性剧开始标榜女主的精彩,它就不再是“图鉴”,而是一种个人传记。

《台北女子图鉴》,其实更适合叫《林怡珊升职记》。

两者微妙的区别,女主跳槽的情节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台版《图鉴》女主林怡珊的跳槽动机,被设置在她第四段恋情结束时。

因为上司男友艾伦是个控制狂,不但公事上作风强硬,连求婚都是强行把婚戒怼你手指上。

      图源网络 

这段关系让林怡珊意识到,自己并不想做一个身段柔软的小女人,于是分手、裸辞、转行。

放弃高薪和耕耘多年的行业,连前上司递过来现成的工作都谢绝。

她喊出宣言:

我要跳出舒适区,我要证明自己,我要靠自己,我要重新开始。

多么孤勇的姿态,多么超越环境的主体意识。

但这种孤勇和主体性,正是和“图鉴”这样的女性群像严重相悖的。

因为图鉴展现的是现实环境中的群像,而不是这种脱离现实环境的个人英雄主义。

《东京女子图鉴》的绫子,跳槽情节也正接在她和有钱男友分手后。

不过,两者的动机截然不同。

隆之和“职业女朋友”订婚而抛弃了绫子,绫子相当于被上流圈层否定婚恋价值,但她还来不及想明白这个问题,眼前又出现了另一个危机——

30岁之后,跳槽加薪的机会几乎等于零。

年近30的绫子,被迫跑起来。

      图源网络 

加上,和有钱男友隆之分手后,为了维持此前的生活质量,她必须要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

      图源网络 

现实和欲望赶鸭子似的推着绫子往前跑,绫子从来就不是一个有“主体性”的女主角。

小时候,绫子的梦想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

      图源网络 

长大一点,绫子确认了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

“成为一个受人羡慕的人”。

      图源网络 

她的自我认同标准,从来都是外在而不是内在的,直白点说,就是虚荣。

很多人说《东京女子图鉴》是在写欲望。

这个欲望更确切的名字,不是物欲,而是身份认同。

斋藤绫从小到大,都在追求一种极致的身份认同。

每进入一个新的圈子、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她就努力去够到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当她20+,拥有和自己一样住在东京平民区的男朋友,过上了朴素幸福的小日子。

但当她发现同期的女孩下班后都精心打扮,组队去和社会精英们联谊时,她毫不犹豫地甩掉了男友,加入了觥筹交错的联谊场。

      图源网络 

当她30+,事业有成且受到了女性杂志的专访,她想到自己女性朋友面前炫耀,却发现她们身份认同的标准早就变了。

不是比谁的工作光鲜,谁的工资高,而是开始比谁的娃可爱。

没有孩子,你根本融入不了她们的话语场。

      图源网络 

为了获得这种身份认同,绫立马就注册了婚介所,把结婚当作第一要务。

      图源网络 

绫一直是一个被圈子文化和社会规训裹挟着走的女人,看似很可悲,但这种可悲性并不让观众讨厌,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住着一个绫。

渴望被社会认可、渴望获得圈子认同,是人作为社会动物无法避免的一种需求。

只不过,绫子这个女主比任何人都不拧巴地去追逐了这种需求。

反过来看林怡珊。

她从来没有职业危机、年龄危机,她从不为自己的生活质量波动下滑而焦虑。

她哪里像小地方来到大都市的女孩?

她身上对于生存的安全感未免过于强大,小地方出身的女孩不会玩主动归零来证明自己这种高成本的游戏。

她是一个活在真空世界里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女主。

而这样的女主,又何来城市图鉴式的社会观察属性?

      图源网络 

女人是一种社会产物

社会学里有一个矛盾议题,叫主体和结构的矛盾。

我们越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时,就会越会为结构性问题免责。

粗暴一点说,主体就是个人,结构则是环境。

图鉴系列并非一个成功女性的赞歌。

作为经典的女子群像剧,它的侧重点就是剖析结构,而非主体。

它写环境下的人,而非某个清醒的女中豪杰。

这就是为什么《图鉴》需要的是绫子这样虚荣贪婪的女主。

因为恰恰是一个对社会规则无条件认同的女主,观众才能透过她的眼睛,去平视这座大都市里这个充满欲望、活在社会认可危机里的女性群体。

去理解她们的愚昧,去共情她们的攀比,去品味她们的卑鄙。

去明白,她们是一群在不公的社会环境中,想通过迎合规则去获得更好的生活,获得更高社会认可的不甘心的女人们。

这座城市里,有为了自己的优越感而不断成为上位者的情妇。

结果因为桃色新闻断送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职场女性。

      图源网络 

有从出生就为了“好嫁”而努力的“职业女朋友”。

直到和有钱人结婚后,才恍然意识到自己并非没有梦想,于是离婚去开了一家花店。

      图源网络 

有27岁只混成了企业合同工,在合同到期的前一天殊死一搏怀上了上司的孩子,以此获得丰厚经济保障的可悲女人。

      图源网络 

也有上了年纪,为了获得价值感而开始包养小鲜肉的女强人。

      图源网络 

这才是图鉴。

我们在看图鉴时,我们在看什么?

我们是在看一个国家最集中欲望化的地方,对一群女性的塑造。

这也是为什么《女子图鉴》好看的原因,它包容了形形色色被欲望文化规训的女性。

文化和她们的个性碰撞,形成不同的模样,编织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孤傲正确的林怡珊,又怎么有平视各类欲望、融入各种圈子的身段?

当我们越认为一个人“无所不能”,我们就会忽视环境对个人的左右。

当我们越去夸大女性身上的个人力量感,那么我们就会忽略她们面对社会规训时的无力感。

我们越是要求个人认知的清醒超前,我们就越无法正视,在一个时代中,被当下的社会文化蒙蔽,哪怕舍弃自我也想获得认可的,才是大多数人。

如果我们总是在强调道德正确,我们就会忘记欲望裹挟。

而能做到绫这样对自己欲望坦诚,毫无拧巴和顾虑地去为成为人上人奔波劳作,已是不易。

至于林怡珊这样,莫名其妙就自我成长,永远能超越环境认清自己,明明在大城市中一无所有,却能潇洒地裸辞折腾。

我看,这更像是还待在台南老家的林怡珊,发的一场台北大梦。

我们永远在要求女性在任何一种强势的文化下超脱超尘、神人神力。

那我们永远无法自洽地悦纳我们的女性身份。

我们就更没法参透波伏娃的那句话:女人是一种后天的产物。

社会永远可以通过欲望,把人塑造成非人的模样。 她刊 

最新回复 (0)
返回
发新帖
作者最近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