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国防观念 “90”对话“90”|赓续红色血脉

tc 2023-3-26 38

第22个全民国防教育日,羊城晚报推出《“90”对话“90”》专题报道——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图/周巍 彭泽祥 唐德荣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95年前,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自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英勇投身为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复兴的历史洪流。

和平来之不易,后辈更需珍惜。今天是第22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支持下,羊城晚报推出《“90”对话“90”》系列全媒体报道,第一个“90”指90岁左右的老兵,他们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经历过硝烟炮火的战场英雄;第二个“90”指青年一代,他们是“准新兵”、退役军人、小学教师和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工作人员。通过90岁老兵和“90后”青年的初心对话,赓续红色血脉,进而带动更多青少年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

王奕女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王奕女:

按下手印参军保家卫国

他叫王奕女,今年92岁,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

夏末秋初,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东井村,沿着村口大榕树旁一条一米宽的小巷前行,一间不起眼的平房中,王奕女穿着老军装端坐在门口。见到90后青年、退役军人陆日信进门,王奕女紧紧握住了他的双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王奕女报名参军,并在入朝参战的请战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时间久了,有些细节都记不清了。”王奕女抚摸着自己的入朝作战纪念章和立功证明书,讲述起那段72年前的峥嵘岁月。

为了入党报名参军

时间回拨到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在关键时刻作出重大抉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正是在这一年,20岁的王奕女响应号召,报名参军。王奕女告诉记者,当年参军主要是为了入党。当时,东井村一共有3名年轻人参军。王奕女回忆,在东莞体检后,又到佛山进行训练。为了表达奔赴战场的决心,王奕女还咬破手指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

就这样,王奕女从温暖的南方一路乘坐火车,北上至辽宁省丹东市,并进入朝鲜参战。随着时间的流逝,王奕女对于自己的部队番号和入朝作战的具体时间已经记不起来。相关资料显示,王奕女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战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950年从南方北上东北入朝参战,该军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作战部队之一,直到1953年7月撤回国内。

面对强大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残酷的战争环境,王奕女也毫不惧怕。“作为南方人,没有经历过那么冷的天气。”王奕女回忆,当时往往是几个战友同挤一张军被。由于美机对我军后勤补给线的轰炸,在战争早期,我军的后勤运输极为困难。“有时候能够‘一口炒面一口雪’都是奢侈。”

不怕敌人的飞机和大炮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王奕女印象最深的就是急行军和挖防空洞。王奕女回忆,在部队刚刚进入朝鲜的一个多月,一直都是在急行军。急行军的过程中,还要与敌人交火、战斗。“我们那时候都是20岁左右,面对敌人的飞机和大炮,从来没有害怕过,拿着手上的步枪和他们拼命。”

为了躲避敌军飞机的轰炸,王奕女和战友们长时间躲在防空洞里。“我们一直要挖防空洞,十字镐砸在山体上叮叮作响。”在朝鲜的三年时间里,王奕女很幸运没有负伤。1953年,停战协议签订后,他随部队回到祖国的怀抱。

据王奕女回忆,他在1953年入党,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回国后,他服从组织的安排和分配回到了家乡南沙。王奕女和妻子育有三个子女,他的儿子、女婿都曾参军。

山河无恙,老兵不老。回首往昔,初心不改。王奕女的胸前,挂着“和平万岁”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南粤七一纪念奖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一块纪念章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熠熠生辉。

如今,王奕女还能自己买菜、煮饭,并且每天都要到公园里锻炼身体。“现在的生活非常好,我非常知足。”王奕女还牵挂着村里的老人,每年老人节他都会捐赠700元钱。

在王奕女的床头,摆放着高高的一摞党史学习教育图书,“我眼睛还能看得到,有时候会看看书。”王奕女寄语年轻一代:第一,要为人民服务,不怕苦不怕累;第二,要永远跟党走。

陆日信

对话人

退役军人、小学实习教师陆日信:

让红色的种子根植新时代

作为一名90后,我在2017年9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服役,在服役的第一年荣获“优秀报务员”称号,第二年荣获“优秀义务兵”称号。2019年11月退出现役后,我返校继续完成学业。2022年2月起,我到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钱岗八一小学实习,担任体育教师、学校旗队指导老师的工作。

走进东井村这个古村落,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王奕女。老英雄在战场上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地触动着我。我将把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带到学校中,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关注国防建设、强化国防责任,让红色种子根植青少年心中,让红色之花绽放新时代光芒。

刘兴株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刘兴株:

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广州市黄埔区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服务中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88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刘兴株手里拿着一柄放大镜,在桌前翻看着一本泛黄的老相册,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

尽管满头华发,但刘兴株身姿挺拔、思维清晰。72年过去了,刘兴株仍时常想起那场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残酷战争。1950年10月,刘兴株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他曾参加过“晓星山”阻击战、夜间袭击敌人和配合友邻部队攻打394.8和281.2高地战斗,荣立三等功一次,1952年9月随部队回国。

“您上战场时还不满17岁,当时害怕吗?”90后青年、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周刚斌问道。“不害怕!只要祖国需要,随时上战场!”刘兴株的声音洪亮而坚定。

保家卫国不怕牺牲

“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才建立了新中国,任何人再敢侵略,我们绝不答应!”刘兴株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国内掀起了参军、参战、支前的热潮。1950年10月6日,不满17岁的刘兴株报名参军。

“1951年2月,在东北训练了几个月后,我和战友们乘坐了3天火车抵达朝鲜定州站,同年4月被编入志愿军42军126师378团2营6连。”时隔70多年,刘兴株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所在部队的番号。

据他回忆,当时,志愿军的武器装备非常落后,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志愿军在山上露营,没有房子、没有棉被,连捆稻草都没有。但自幼在战争环境中长大的刘兴株不怕艰苦、不怕打仗,更不怕牺牲。

由于生性好动、好奇心强,刘兴株差点丢掉性命。一次,美军的坦克对志愿军的阵地发起猛烈的进攻。刘兴株沿着交通壕跑到最前线,躲在一棵小松树下“观战”。

突然,坦克的炮管向着松树的方向转动,刘兴株迅速缩进战壕旁的机枪工事中。“一秒钟后,松树就被炮弹连根打没了。”

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朝鲜的两年时间里,刘兴株顶着枪林弹雨,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从未退缩。“我的很多战友,年纪轻轻就牺牲在战场上”。刘兴株回忆,出国作战时,我们一个连队有198人,后来只剩下50人。

刘兴株记得,1951年10月至12月,他所在的部队配合友军攻打394.8高地和281.2高地。“为了摸清敌人的兵力、火力部署情况,司令部派我们去抓‘舌头’,也就是抓俘虏、能说话的敌兵。”刘兴株连着参加了两次“抓舌头”。第一天晚上,志愿军爬到了半山腰敌人的工事附近被发现。“敌人轻重机枪、大小炮一起开火,把我们打下来了。我们牺牲了6名战友。”

第二天夜里,刘兴株和战友们再次领命:不仅要抓俘虏,而且要把前一天牺牲的6名战友的遗体抢回来。“我们刚冲上山,月亮出来了,两名戴着钢盔的敌人发现了我们。”刘兴株说,当时自己冲在队伍最前面,打死了两名敌军。

在刘兴株的记忆中,他和战友们除了要面对敌军的火力,还要经受住物资短缺的考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参加“晓星山”阻击战时,他和战友守在山脚前沿阵地,设在山上的主阵地要给前方送五袋面粉。

“我们约定在大山中间接头,两边各派5名战士交接。”天近黄昏,刘兴株和战友出发了,刚抵达交接地点就迎来了敌人的炮弹袭击。“炮弹爆炸后,我们迅速钻到弹坑里面隐蔽起来,炮弹震起来的土把我们埋住了,躲过一劫。”五袋面粉全被打飞了,10名士兵却毫发无损,创造了一个小奇迹。

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刘兴株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如今,刘兴株爱上了钓鱼,每周他都会雷打不动要去钓鱼。“我认识了不少钓友,大家看我穿着一身老军装,知道我上过战场,都主动帮助我。”临别前,刘兴株语重心长地嘱托年轻一代:国家蒸蒸日上,老百姓才能有今天这样和平安稳的日子。希望年轻人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活出精彩的人生!

周刚斌

对话人

退役军人、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周刚斌:

为退役军人提供更好服务

走近刘兴株老人,听他讲述战争的残酷,使我了解到更多历史、感受中国军队的顽强与不屈。72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军威。他们老一辈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年代,我们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我曾经在部队服役12年,退役后成为一名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的工作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将始终保持和发扬部队优良的传统,更好地服务退役军人,依法维护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

海家卿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海家卿:

主动奔赴战场的“白衣天使”

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双眼炯炯有神。刚刚过完89岁生日的海家卿,回忆起72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滔滔不绝。

1949年,16岁的海家卿从老家重庆奉节入伍。1950年12月入朝参战,被分配到42军野战医院任护士,之后随部队到过铁原、伊川、支洞里、长洞里等地,她先后参加了第三、第四战役和第五次反击战,1952年10月随部队回国,先后荣立三等功三次,多次受嘉奖。

主动请战奔赴前线

1949年12月,重庆奉节和平解放。海家卿清晰地记得,一天早上,突然听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了。“我母亲出去迎接解放军,回来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部队,纪律严明,全部睡在大街上’。”

也就是在这一年,海家卿的父亲因病去世。“我弟弟也病逝了,妹妹之前被日本人炸死了,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正在读初中的海家卿决定报名参军。

由于她的初中老师是一名先进知识分子,海家卿在课堂上学习了很多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很顺利地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2军军政干部学校。1950年1月,部队迁移到湖北后,突然配发了很多棉花。“当时,要求我们把军帽、棉衣、棉裤都加厚,还要自己制作手套,我们只知道去东北。”1950年2月,海家卿和战友们乘坐闷罐车北上。

“当时只觉得越走越冷,几天几夜后,我们到达黑龙江继续学习。”1950年7月,学业结业后,海家卿被分配到42军125师文工团宣传队。很快,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就传来了,全师开动员大会,海家卿听得热血沸腾。

因战争初始,宣传队到前线无法开展工作,因此一律不能去。恰好,军里的卫生部还缺人。海家卿约着5位老乡跑到卫生队“主动请战”。“卫生队长看我们不怕牺牲,立刻接收了我们。”海家卿回忆,在部队流动卫校培训一个月后,她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成为此次培训中首批奔赴战场的“白衣天使”。

1950年12月,海家卿和战友乘车抵达朝鲜新义州。接下来的时间,她和战友穿着厚厚的棉衣,背着30多斤的急救器材和药品开始了急行军。

伤员要求出院重返前线

时隔70多年,海家卿对战争的残酷依旧记忆犹新。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时,海家卿被分配到42军的野战医院。“当时,我们志愿军是打夜战,我们通宵不能睡觉,要抢救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员。”海家卿回忆,大多数伤员都是失血过多,需要立即补液、保暖。

为了避免伤员失血过多休克,扎在伤员大腿上补液的针头特别粗,很容易引起鼓包,护士们要边按摩、边输液。另一个挑战是寒冷。“我们上山砍柴,把砖头烧热包起来让伤员抱住取暖。”干到天亮后,护士还要给伤员洗血衣和用过的敷料、绷带等。“河流冰封,我们砸开冰面,把手伸到冰下洗血衣,手都冻成‘面包’了。”

让她最难忘的是,很多战友绑着绷带就要求出院,重返前线。收治的伤员里,海家卿至今难忘两个无名的战友。“这两个战友是同村、同时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海家卿说,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两人一起被美军的凝固汽油燃烧弹炸伤。“他们伤势非常严重,我一边给他们换药,一边掉眼泪。”遗憾的是,因伤势过重,两人不幸牺牲。

面对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海家卿毫不退缩。海家卿说,到了第五次战役,她和战友们住进了防空洞,结果因为潮湿,大家普遍得了很重的风湿病。“上级安排我们回国治疗,我坚决不回去,一直坚持到最后,才跟随部队回到祖国。”

海家卿的爱人,也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医生,她的儿子、儿媳也都是军人。“我见证了我们国家从弱到强的过程。现在回头看,我当时选择当兵、选择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这条路走得太对了!”海家卿说,希望年轻人继续继承革命光荣传统,不忘初心使命。

王梦

对话人

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梦:

努力当好退役军人的服务员

听英雄故事,学光荣传统,做红色传人。听完海老的革命故事,我感受非常深刻。我想起了一首歌叫《如愿》。正如歌词中写的那样,海老这一代的革命先辈就像山野大雾里的灯,照亮了我们现在前行的道路,带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后,海老的嘱托我也记忆非常深刻,她要我们继承好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作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一定要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今后的工作当中立足本职岗位,做好退役军人的服务员。

郝财旺

抗日老兵郝财旺:

伤疤是光荣的军功章

因为年初的一场病,93岁的郝财旺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是回忆起那段参军的峥嵘岁月,他眼中却闪烁着光芒。1944年,刚满15岁的郝财旺从山西老家入伍,参加抗日战争时受伤,后期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后因战负伤退伍,被评为六级残疾军人。

90后青年、“准新兵”赵子晶问他:“爷爷,您当时为什么要参军?”老人直了直腰背,大声答道:“打日本侵略者,为人民服务!”

战斗中光荣负伤

每一位抗战老兵,都是一部活着的抗战史。郝财旺出生于1929年,1944年7月入伍,194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在一名地下党老师的影响下,我和哥哥一起参军。”郝财旺回忆,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连夜出发,甚至没来得及跟母亲告别。

参军后,郝财旺和哥哥被分配至两支部队,抗击日寇。后来,郝财旺的哥哥在战争中牺牲,他也在战争中负伤。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郝财旺跟随部队征战南北,继续参加解放战争,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战役。据郝财旺口述,他就是在淮海战役的枪林弹雨中不幸负伤。在一次肉搏战中,郝财旺被敌人的机枪击中,子弹穿透了他的身体,右胸被打穿了一个大洞。“我的参谋长是四川人,他的腿被打伤了,我们一起被送到医院。”郝财旺清晰地记得,到医院后,参谋长请求医生“要千方百计救活这孩子”。

“当时,我身受重伤,被放在棺材中救治,如果救不活直接盖住棺材盖,还好我挺过来了!” 郝财旺说,敌人的火力很猛,他的很多战友都在战斗中牺牲了,“剩下没多少人了”。

此后,郝财旺还参加了解放广州等战役。1952年11月,郝财旺因伤退伍,并留在广州。如今,郝财旺右胸上的大伤疤清晰可见,这个战争留下的伤疤也是他最光荣的军功章。

纪念章见证革命岁月

淮海战役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一枚枚纪念章,诉说着郝财旺当年戎马倥偬的革命岁月故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往军旅生涯的一些细节老人已经记不清楚,但看到这些军功章他的眼睛中依旧闪烁着光芒。

“现在国家富强了,什么都有了,谁都不怕了,我感觉很高兴。”郝财旺对即将入伍的赵子晶说,希望她入伍后继续为人民服务,接过革命先辈手中的钢枪,守卫来之不易的和平。

赵子晶

对话人

“准新兵”、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赵子晶:

更好地继承发扬红色传统

听着郝爷爷回忆自己参军经历,看着他中枪留下的伤疤时,我不禁热泪盈眶,越发觉得我们如今平凡、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得知我今年应征入伍,郝爷爷不停嘱托我要“为人民服务”。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里,这句话是他甘为国家“死而后已”的精神支柱,如今当他重复着这句话时依旧自豪而坚定。

我的曾祖父也是一名烈士,他牺牲时我的奶奶还在襁褓中。像郝爷爷这样在枪林弹雨中活下来的英雄们是幸运的,更是光荣的,他们见证了祖国的胜利和强大。

老兵不老,精神不朽。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军营的90后准新兵,我崇拜那些纵横疆场的先辈们,希望追寻他们的足迹,以自强不息致敬革命前辈,赓续红色血脉,在火热的军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支持单位: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最新回复 (0)
返回
发新帖
作者最近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