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1在月球起源的四种假说中,撞击说目前有很多证据来支撑。这种假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后产生的外表物质逐渐飞散到宇宙中,围绕地球赤道的轨道形成了月球。
- 2以前吃的月饼,直径有两尺,跟脸盆一样大。为什么我们现在吃的月饼越变越小了?因为现在都是小家庭聚会,以前的中秋节可能是一个家族、一个村落或者一个部落的聚会,可能多达几百上千人。
- 3宇航员的轨道比我们高几百公里,而且没有大气的污染,所以他们在太空中看到的月亮肯定比我们看到的更大更圆。在空间站里吃的月饼,需要特殊包装,因为那里处于失重状态,所以月饼制作的材料和吃的方法都很有讲究。
- 4后羿射日虽然是个神话故事,但在历史学里是能够找到相应证据的。简单来说,当时是一个部落联盟的时代,十个太阳就是十个部落。后羿射下九个太阳,表示后羿把其它九个部落征服了。
- 5我们整个宇宙都在膨胀,整个宇宙体都在长大。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天体都在相互远离。但是远离的速度不一样,根据精确的测量发现,月亮每年会离开地球3.8厘米到4厘米。
- 6月球没有保护地球,地球也没有保护月球。二者相距太远,而小行星个体都比较小,小行星高速飞向地球或者月球时,地球和月球都帮不上彼此的忙,只能各自承受太空中飞来的陨石撞击。
- 7西方看月亮和中国看月亮,一个明显的差异是,在汉民族文化里我们几乎找不到UFO的相关传说,但这类传说在西方文化里就有很多。
月亮是中秋节的永恒意象,也集结着自古以来人类无数的愿望和幻想。我们为什么那么爱月亮?月亮的起源之谜,真相究竟如何?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在外太空首次过中秋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又将如何赏月和吃月饼?从神话传说、文化历史、探月登月到未来畅想,这次与月相邀的知识之旅,欢迎中秋一起同行。
以下为科学节目主持人段玉龙与地球和行星科学家肖龙、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邓文初的对话实录:
一、月亮的起源之谜,真相究竟如何?
段玉龙: 据我了解,其实月球不是和地球一块形成的。有一种说法认为月球是地球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是地球被一颗小行星撞击之后,碎裂出去的这些岩石形成了月球。这个说法对吗?
肖龙: 人类对于月球的成因,目前有四种假说,包括分裂说、同源说、俘获说和撞击说。最开始人类提出来的是分裂说,认为早期的地球表面并不是很稳定,同时自转速度又比较快,因此赤道附近有些物质就被甩到了太空,形成了月球。但现在我们发现太平洋形成的时间跟月球形成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这个理论就被抛弃了。
同源说认为早期太阳系是由星云坍塌凝聚形成了一些天体,这个假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形成的时间相同。在地球形成时,不远处就有一些物质聚集形成了月球。但后来根据运行轨道分析发现,这个说法没有证据支撑。
于是科学家在想,月球是否是被地球俘获的星球。这个假说认为月球在太阳系运动时,因为地球的强大引力而偏离原来的轨道成为了地球的天然卫星。只是科学家发现月球和地球之间存在很多种相似的成分,所以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
所以现在就有了撞击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后产生的外表物质逐渐飞散到宇宙中,围绕地球赤道的轨道分布并聚集形成了月球。目前有很多证据来支撑这个假说,例如地球自转加速度、月球轨道和地球赤道面的不一致性等。
另外我们从月球带回来的样本发现,月球上的一些矿物质、元素等组成都和地球很相似。而且月球只有少量的气态水和冰态水,整体环境比较干,这就证明了月球存在一个高温的熔融状态。因此,当下很多证据都认为,月球是由地球早期被撞击出去的一些碎块形成的。
图源:NASA/JPL-Caltech
段玉龙:如果月球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形成的,那么月球成分中是否也包含了这颗小行星的一部分物质?
肖龙:目前根据地球科学家和天体化学家的研究,发现月球大部分物质是来自于地球,但也有一部分其它星体的物质。
二、古人是如何过中秋的?为什么现在我们吃的月饼越来越小了?
段玉龙: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月球有很多的故事传说。从文化的角度,是怎么看待月亮和中秋的?
邓文初: 我们中国人一谈到月亮,首先会想到团圆吃月饼。和月亮的起源一样,关于月饼的产生,也有不少的说法。
最早的说法来自《礼记·月令》,按文献记载,当时的人们在中秋流行的并不是吃月饼,而是喝糜粥,就是肉沫煮的粥 。它跟我们现在说的的月饼做法是不一样的,这个说法比较早,也比较少见。
月饼这个词最先出现在宋朝周密的《武林旧事》中,书中介绍的月饼制作方法,应该是来自西北的一种胡饼的制法。而且在宋朝,民间已经有了8月15日互送月饼的习俗,吃月饼成为团圆的一种仪式。
现在我们吃月饼,就是买那么几个小月饼来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起聊聊天,也是团圆之意。但回到古代,吃月饼的仪式要复杂得多。
我记得我小时候吃的月饼,直径有两尺,跟脸盆一样大,但现在的月饼有时候一口就能吃完。而且,当时的月饼通常是5个叠成一套,从大到小,像个宝塔一样。吃的时候,大家再把它一个一个往下分。这种月饼的吃法,我们可能很多人都忘记了。这种大月饼,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也基本消失了,只能到西南地区,比如说云南大理这一带才能找得到。这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风俗习惯的变化。
为什么我们现在吃的月饼越变越小了?因为我们现在都是小家庭聚会,以前的中秋节,比如清朝的时候,可能是一个家族、一个村落或者一个部落的聚会,可能多达几百上千人,这个时候,月饼肯定就需要很大,不然不够分了。
说到北京。除了吃月饼,在中秋节也有很多别的习俗。比如说兔儿爷。以前在前门大街一片,有各种各样卖兔儿爷的,泥塑的、面塑的,大的,小的,满街游窜,颇有狂欢节的样子。还有月光纸,是为传统中秋节祭月所用的神像之纸,绘有月神和月宫。不过现在这些仪式基本上也都慢慢消失了。
兔儿爷(图源:网络)
三、外太空如何赏月?空间站里如何吃月饼?
段玉龙: 说完古人过中秋,我们现在来说说外太空过中秋。今年不仅仅是地面上的中国人在过中秋,在太空中也有三位神舟14号的中国航天员在过中秋、吃月饼。他们吃的月饼是什么样的?他们在太空中看到的月亮和我们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吗?
肖龙: 我们的三名宇航员现在在遥远的太空,赶上中秋佳节,他们肯定是非常思念亲人的。他们的轨道比我们高几百公里,而且没有大气的污染,所以他们在太空中看到的月亮肯定比我们看到的更大更圆。他们甚至可以在月亮上去寻找嫦娥工程中我们的月球车。
在空间站里吃的月饼,肯定需要特殊包装,因为那里处于失重状态,所以月饼制作的材料和吃的方法都很有讲究。所以,在太空中过中秋节也是别有风味的。明晚看到他们的现场画面,肯定也是很有趣的。
段玉龙: 我们在这里也祝愿正在中国的空间站执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中秋节快乐!我们还是回到中秋节本身,十五的月亮十六更圆这种说法,在科学上有依据吗?
肖龙:这是我们的一个俗语,但也是有道理的。正常情况下,一般农历十五的月亮更圆,而为什么有时农历十五的月亮不如农历十六的圆呢?这和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有关系。
一般我们将月圆称作为望,无月称作为朔,一般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圆月周期是29.53天,而农历的标准是朔必须要落在初一。通常,如果说朔在农历初一的清晨,那么农历十五晚上应该就是满月。因此,当朔在这个月的第一天晚些时候出现时,满月在农历十六出现。
月相示意图(图源:中科院物理所)
段玉龙:我们可不可以预测圆月出现在哪一天呢?
肖龙:完全可以。因为我们可以根据月份的时间差与天体运动轨道算圆月的周期,从而发现圆月会出现在哪一天。
四、嫦娥奔月的神话背后,是部落时代的战争史诗
段玉龙:我们一说月亮就会想到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有着怎样的背景?
邓文初:嫦娥奔月的故事很悠久,而且不断地被后世的人们重新塑造。嫦娥奔月
嫦娥的原型到底是谁?从文献的角度看,嫦娥奔月较早的记载出现在西汉初期的《淮南子》中,嫦娥从西王母那请来了不死之药,吃完后就奔向了月亮。书中原本写的是恒娥,后来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讳便改成了嫦娥。
中国很多古诗词都写到了嫦娥在月亮上一个人的孤独,比如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嫦娥奔月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队伍,包括玉兔、吴刚、桂树、蟾蜍等等。此外,嫦娥还有送她上月亮的风伯,有自己的“驾驶员”望舒,还有自己的宫殿广寒宫。有这么一支仪仗队随行的嫦娥,身份肯定不简单,那么她究竟是谁?
历史学家综合考古学、文字学和人类学的解释,有人认为她是后羿之妻,也有人认为她是文献记载里的常羲。常羲是当时的帝皇俊的妻子,帝俊的另一个妻子是羲和。常羲生了太子丹朱和十二个月亮,羲和生了十个太阳,这就是古时候天上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的传说。
嫦娥作为后羿的妻子与作为帝俊的妻子,两者之间不矛盾吗?其实这两者都可能成立。假如我们研究古文献的话,就会发现帝俊也好、帝喾也好,这个名字并不是一个独称,而是在哪个位置上的人共同使用的一个封号。
那么,作为帝的妻子,嫦娥为什么要奔月呢?这就要说到另一个故事,后羿射日。说当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导致地面上禾苗焦枯,民不聊生。于是,后羿把其中的九个太阳给射了下来。这虽然是个神话故事,但在历史学里是能够找到相应证据的。简单来说,当时是一个部落联盟的时代,十个太阳就是十个部落。这些部落都是祭祀太阳神的,我们古文化里最早的一个祭祀对象就是太阳神,这从红山文化遗址里也能找到证据。那么,在祭祀太阳神的时候,就涉及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十个部落,大家都是平等的,到底由谁来主持祭祀?
这就有了十日迭出和十日并出的两种说法。十日迭出,就是说大家轮流,各个部落按照秩序轮流来祭祀太阳。十日并出,就是说十个部落同时争着抢着来祭祀太阳,这就引起了混乱,导致部落之间的战争和冲突。人间的部落冲突,其实跟自然灾害是相关联的。所以,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就表示后羿灭掉了九个部落,或者说把其它九个部落征服了,于是就进入了一个独断的秩序,所谓的“天无二日,人无二主”的状态。
与此相似,十个太阳代表着北方十个父系部落,十二个月亮代表着南方十二个母系部落。这种独断的秩序导致九个部族的消亡,作为“母亲”的嫦娥,肯定是伤心的和反对的。但我们知道,后羿的武器弓箭,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嫦娥也无力反抗。所以嫦娥奔月,不是一场私奔,而是一次伤心远离。
明唐寅《嫦娥折桂图》(局部)
五、未来中秋节看不见月亮了?月球正在远离地球
段玉龙:天上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的神话传说,在我们宇宙中现实吗?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星系同时拥有十个太阳或者十二个月亮呢?
肖龙:从天文动力学的角度讲,宇宙中很难形成多个恒星组。就和我们说的一山不容二虎一样,星系形成时,会出现一个质量最大的星体,例如太阳的质量就占到了整个太阳系的99%。而这个质量最大的星体一旦出现,那么其它星体就只能围绕着它旋转。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了双星系统,那也是非常不稳定的,肯定是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恒星。所以就目前天文学对宇宙空间的一些观察来看,还没有发现过一个星系存在10个太阳。
至于十二个月亮的同时存在,这是有可能的。大星体会有一些小星体围绕其旋转。例如说太阳系行星中最大的木星,就有几十个卫星同时围绕它旋转。所以只要条件符合,一个行星就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卫星。
太阳系(图源:视觉中国)
段玉龙: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离我们越来越远呢?一百年后我们还能看到月亮吗?
肖龙:因为我们整个宇宙都在膨胀,整个宇宙体都在长大。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天体都在相互远离。但是远离的速度不一样,现在根据精确的测量发现,月亮每年会离开地球3.8厘米到4厘米,而目前我们地月之间的平均距离是三十八万多公里。我们现在假设月亮以平均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那么一百万年之后它就会离开地球40公里,也就增加了10%的地月距离。
增加40公里的地月距离,并不会对地球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一百万年后的地球潮汐会因为月球的远离减弱,但变动不会太大,而人眼中的月亮,只会出现非常有限的变小,可能甚至都看不出来。而月亮的亮度,也会稍微暗一点。至于农历月亮的周期,则会相对的增加几分钟。只是这些细微的变化,可能人类早就会随着时间而适应。
段玉龙:因为自转和公转周期的影响,月球始终有一面是背向地球的。那么在未来随着月球离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是否有机会能够见到月球的暗面呢?
肖龙:月球质量只有地球的1/81,因为这个巨大的质量差异所以导致了潮汐锁定的发生。潮汐锁定是指重力梯度使天体永远以同一面对着另一个天体,这意味着不管是在地球东半球还是西半球,我们都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以前我们认为水星和太阳之间也存在潮汐锁定,但后来研究发现水星自转速度很慢,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和它自转一圈的时间差不多,因此没有完全形成潮汐锁定。但是月球是完全被地球锁定的,目前很难说有改变的可能,除非有外力给月球提供一个动力让它启动起来,打破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平衡,否证我们很难看到看到月亮的暗面。
段玉龙:为什么月球背面是否比月球正面受撞击的次数多呢?月球是不是保护了地球?
肖龙:客观来说,月球背面和正面是不一样的。我们古人观察月球时,会将月球的正面暗色区域叫作月海,而有亮色的区域呢则被称作月陆。当我们有了天文望远镜之后发现,月海区域的撞击坑要比月陆区域少。
而现在当我们能够探测到月球背面后,发现背面的坑洼的确要比正面多很多。但是我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月球背面有些坑洼的形成时间有四十几亿年,而月球正面的月海区域的坑洼形成时间只有三十多亿年,所以我们不能够说月球背面被撞击的次数就多一些。
还有一点是,月球是否保护了地球?实际上,月球没有保护地球。如果月球能够保护地球,那地球会更多的保护月球,因为地球质量更大,引力也越大,所以陨石飞向地月系统时,陨石更多的会因为地球引力的关系撞向地球。而实际上,由于二者相距太远,二者都没有能力去保护对方免遭陨石撞击。
图源:视觉中国
六、飞碟 VS 嫦娥,中西对月亮的想象有何异同?
段玉龙: 我发现,东西方有关月亮的情感表达有一点区别。比如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里的月亮往往代表的是一种惆怅,一种悲凉。但在西方文化里,月亮有时好像跟邪恶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月圆之夜就会看到狼人变身等等,怎么理解人类对月亮不同的情感表达?
邓文初: 从文化角度看月亮和从科学的角度看月亮,真的还不一样。文化里我们看月亮,究竟是在看什么?我们古人在月亮里看到的蟾蜍、兔子、吴刚和桂树,究竟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呢?这不仅是个科学问题,也是个文化心理问题。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墨迹测试。就是在一张白纸上泼一些墨水,形成了不规则的图形,然后让你来看并说出看到了什么。这个测试的目的,就是找出你内心的投射,看出你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所以,我们古人看月亮,不是在看一个物件,看到的不是月亮里有什么,而是心里需要什么。
西方看月亮和中国看月亮,一个明显的差异是,在汉民族文化里我们几乎找不到UFO的相关传说,但这类传说在西方文化里就有很多。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荣格在1958年写过一本书,叫做《飞碟:有关天空所见物的现代神话》,这里面记载了很多跟UFO有关的故事,包括被UFO绑架的人、月球背面是UFO发射基地等等。荣格对此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分析,他说这是人的心理的一个总体性,一种自足的心理投射。当心灵处在一种不调和的或者是紧张的状态,人们就需要通过这样一种投射的方式来找到一种总和感,来弥补我们分裂的心灵。
所以,为什么几乎所有的UFO都是圆形的呢?这就是代表着一种完整、一种秩序和圆满。这就又和我们中国的文化关联上了。我们看月亮、过中秋节,也是会说到团圆,团圆就是一种秩序的和谐。
我们的月亮传说里,长生不老之药也好,月桂树也好,其实都是代表一种生命之源。月亮女神嫦娥作为母系社会的象征,也是一种生命之源。在技术不断扩展的当下,我们看月亮,很多时候是在追忆那种人类生命没有分化之前的那种完整状态。
本文对谈专家: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一起来唠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但欢迎转发至个人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