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走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死因成谜

tc 2022-5-27 72

19岁的李自成在陕西米脂县做驿卒,无论严寒酷暑,常年奔波于当地仅有的两处驿站。

 

那时,他只想老老实实地攒上几个银子,早日娶妻生子,摆脱贫困的命运。

 

随着天下饥民群情激愤,一场动乱正向四方蔓延,后来,李自成被迫下岗,加入了反抗的浪潮。

 

39岁的李自成来到北京城,在成千上万人马的簇拥下行至承天门前,为拔除明朝的“不祥之气”,他举弓搭箭,朝“承天之门”牌上射去,一箭射中中心。

 

那时,李自成以“闯王”之名,把明朝三百年江山翻了个底朝天。

 

可李自成想不到,历史只给了他42天的时间,短暂的巅峰过去,便是兵败如山倒,到最后,连他的死也成了谜。

▲北京四十二日,是李自成转瞬即逝的帝王梦。图源/影视剧照 

 

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进京,崇祯帝在煤山自杀,到同年四月三十日,李自成撤离北京,只过去了42天。

 

这是决定大顺政权兴衰成败的42天。

 

起初,大顺军占领北京时,得到百姓欢迎。当时民间流行一句话,叫“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李自成凭着这几句口号,成为贫苦大众的头号偶像,农民纷纷为他打call。

 

李自成起义军奉行“均田免粮”的经济政策。均田,指均土地,把官商富户的田产分给农民自耕自种;免粮,就是减免百姓交纳的赋税。

 

如此一来,老百姓自然唯闯王马首是瞻。明朝覆灭后,就连北京的官绅地主也来拍李自成的马屁。

 

史载,崇祯自缢后,在京的两三千名明朝官员自尽的仅有20人,有很多人眼见大势已去,赶紧跑到大顺朝廷求录用。

 

有一天,李自成心腹、大顺丞相牛金星看到一个叫刘廷谏的大臣前来面试。

 

牛金星见刘廷谏满头白发,年已老迈,就对他说:“公老矣,须白了。”那老刘听了连忙辩解说:“您要是肯用我,我的须发自然变黑,我真的还没老。”除此之外,其他在京官员“衣冠介胄,叛降如云”。

 

在南方的史可法听说这一情况后,大为愤慨,说,在北方的诸臣尽忠死节者寥寥无几,在南方的诸臣起兵讨贼者屈指可数,“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

 

北京陷落之际,明朝镇守关外的军队奉命撤入关内勤王,等到进关后,得知大顺军已经攻占北京,也纷纷向大顺政权投降。

 

短短三个月内,秦岭、淮河以北的明朝军队基本上已全部被大顺收编,地方除辽东外全部归大顺政权接管,李自成建立的大顺达到了事业的顶点。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在官绅地主看来,大顺取代大明,只是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是“异姓改号”,需要挣扎图存的是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的“肉食者”,同一般的官绅士民没什么关系。

▲大顺军对贫苦百姓提出“均田免粮”,针对官绅地主采用“追赃助饷”。图源/影视剧照 

对于前来投靠的官绅地主,李自成却把握不住,他占领北京后,实行打击官绅地主的“追赃助饷”政策,也就是征收富人们的家产来解决军队和政权的经费。

 

正史站在官绅地主的角度,往往对此采用负面的描写,如甲申三月,大顺军占领大名府,“布州县伪官,毒掠缙绅”;大顺进占广平府,“次日,拷掠乡绅,以官职大小定银数之多寡,惨不可言”;邹平县令上任后,“刑逼乡官,渐及富户,谓之追饷”等等。

 

士大夫编撰的史书,只会抨击所谓追赃助饷的 “罪行”,却从不赞扬大顺军“均田免粮”的政策。

 

各地的“追赃”活动,一直延续到大顺军战败西撤为止。如此一来,原本想把李自成当作新靠山的官绅地主人心惶惶,暗地里都盘算着再度反水,当“带路党”。

 

最后把李自成推上绝路的,正是明朝的旧臣。

 

在军事部署上,李自成也犯下了错误。

 

自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山海关外的满洲人便是中原的心腹大患,其军事力量日益崛起。

 

李自成进军北京后,将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河南等地,进占山西、畿辅、山东之后,兵力进一步分散,却唯独没有将京东、山海关一带交给心腹镇守,反而托付给了吴三桂等明朝旧将。

 

吴三桂跟满洲人打了N年仗,跟大顺军却无冤无仇,史书说,他“以清兵仇杀多次,不欲返颜,乃修表谋归李贼”,与大批明朝文官武将一起归附了大顺。

 

甲申年三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原本在永平府(治所在今河北卢龙县)张贴告示,声明自己将率领部下兵马前往北京准备接受李自成的任命。可短短四天之后,吴三桂率领军队即将到达北京城时,却变卦了,由投降大顺转变为与大顺敌对。

 

其中的原因,在史书中有三种说法:一说吴三桂听说他的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拘捕追赃,大怒,故而改变主意;二是从京城私自逃出的奴仆谎报吴家已被大顺军抄没,引发吴三桂的不安;三是最为人熟知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据说,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军将领所霸占,使得吴三桂羞愤不已,突然带兵杀回山海关,随后投降清朝。

 

吴三桂给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带去了一封信,信上说自己作为明朝的孤臣,请求清军发兵共讨大顺军,“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酧,不敢食言”。

吴三桂这是自作主张,把自己多年来把守的地盘都让出去了。

▲多尔衮画像。多尔衮对关内的风云突变早已洞察在心,他接受吴三桂的投降,派兵以一天二百里的速度急行军赶赴山海关。至此,满清入主中原的时机已到。

 

大顺军为了讨伐反复无常的吴三桂,只留下一万老弱病员留守北京,其余十万主力由李自成、刘宗敏率领,开赴山海关,与吴三桂部、清军狭路相逢。

 

山海关大战一触即发。

 

在这场影响明清之际全国局势的关键性战役中,大顺军先后与吴三桂军、清军鏖战,遭到以逸待劳的清军痛击,阵容大乱,李自成见败局已定,下令撤退。清军取得大胜后,攻入了山海关。

 

回到北京后,李自成将吴三桂家属三十四人处斩,他恨透了这个叛将。

 

此时,摆在李自成面前的难题是,到底该如何据守北京。

 

四月三十日,随着清军步步逼近,华北一马平川,李自成自知无法在北京集中一支足以固守的兵力,一旦陷入清军围城,自己可能成为瓮中之鳖,只好放弃北京,率军西撤。

 

此前一天,李自成刚刚在北京举行即位典礼。撤离北京那天,距离他攻入北京春风得意的日子,仅仅过去42天。

 

史载,大顺军撤退时,北京“城中扶老携幼西奔者络绎不绝”,但那些曾经投降大顺的官绅地主,有不少人早已准备好迎接新的主人。

▲图源/影视剧照

 

  

大顺军退到山西后,清军暂时停止了追击,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没有采取军事行动。

 

但李自成再次犯错,他没有坐镇太原,调遣军队入晋勤王,而是听从刘宗敏等亲信的建议,与六月初渡过黄河,返回大本营陕西,退入西安,直至大顺军土崩瓦解。

 

1644年末,寒风掠过黄河,清朝大军在豫亲王多铎的率领下,于孟津县渡河,向西安东面的屏障潼关发起了进攻。在关前,清军架起红衣大炮轰击高耸的城墙。

 

潼关一旦失守,关中形胜形同虚设,因此,李自成不得不将驻守西安的主力调到潼关。

 

与此同时,由清英亲王阿济格率领的一支大军进入陕北,与进逼潼关的的清军双管齐下。

 

面对腹背受敌的局面,李自成被迫主动放弃陕西,另谋出路。

 

清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潼关失守。

 

当时,留守潼关的大顺军将领马世耀向清军诈降,秘密派人送信给李自成,请他回师潼关,自己从中接应,击破多铎的军队,不料这一密信被清军截获。

 

第二天,多铎谎称举办宴会,将马世耀所部的武器全部解除,又以打猎为名,在潼关西南十里的金盆口设下埋伏,等到马世耀和部下前来赴约,便一声令下,命伏兵将马世耀与部下七千余名大顺军将士全部拿下,随后下令处死。

 

多铎占领潼关仅仅数日,便出兵攻占西安。

 

大顺政权连西北的老家都丢了,回到了原先流动作战的状态。

 

此前,李自成已带领刘宗敏、刘芳亮等心腹部将由西安经蓝田、商洛向河南撤退。

李自成再次离开了大顺军的大本营,告别了他的家乡。

 

在陕西,年轻的李自成曾经是一个无忧无虑的驿卒,工作只是为了一日三餐。后来,饥荒来了,政策变了,他失业了,一场起义将他推向了历史舞台,可转眼间化为乌有。

 

离开陕西后,大顺军前有南明军队堵截,后有清军追击,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此时,李自成的想法是:“西北已经失去了,我们可以去夺取东南啊!”他率军东进南下,欲夺取江南为基业。

 

1645年三月下旬,李自成到达湖北襄阳一带,其麾下士卒有从陕西、河南带来的兵力13万,以及原先部署在襄阳、承天、德安、荆州四府的数万人马,合计二十万众,“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出发前,只见阴霾四起,暴雨烈风吹倒了大顺军的旌旗。

 

大顺军接连遭受重创,已然士气低落,一方面没有根据地可提供后勤供应,另一方面又要拖家带口,保护随军家属,已经完全沦为“流寇”。这支大军没能形成什么气候,反而在清军与南明军的前后夹击下走向末路。

 

这一年的五月,李自成率领残部行至湖北九宫山下,留下一个难解的生死之谜,消失在史书记载中,这也标志着大顺政权的覆灭。

▲闯王李自成的下落,成为历史疑案。图源/影视剧照 

  

湖北省境内有两个九宫山,一在通山县,一在通城县,李自成最后的归宿究竟是在哪个九宫山,三百多年来众说纷纭。

 

关于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遭遇不测的说法,可统一称为“战死说”。他既不是被清军所杀,也不是被南明所杀,而是死于一次偶然的民间冲突事件。

 

1645年五月初,李自成行至湖北九宫山下,亲自带领少数卫士前去察看地形,突遭当地团练武装的袭击。尽管李自成率领的这支军队有数万之众,但谁也没想到,李自成作为统帅居然没有处于队伍中间的位置,而是脱离大部队跑去探路,当地团练也不知道这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大顺皇帝李自成。

 

在这场短兵相接的遭遇战中,李自成被人多势众的当地武装包围,死于混战之中。

 

康熙年间费密撰写的《荒书》中,详细描写了李自成与当地乡勇搏斗的经过。

 

双方交战之际,李自成与山民程九伯徒手搏斗。常年种田的程九伯自然不敌久经战阵的闯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压在身上,李自成拔出刀,正要刺向程九伯。

 

说时迟,那时快,程九伯的外甥金某看到眼前景象,拿着一把铲子赶来相助。李自成只顾与程九伯搏斗,没有注意到金某,被金某一铲子猛击,削去了半个脑袋,当场毙命。

 

据康熙《通山县志》记载,大顺军将士得知李自成被杀后,悲愤交集,在当地进行了报复性的劫掠,“人民如鸟兽散,死于锋镝者数千,蹂躏三月无宁宇”。

 

不可思议的是,害死李自成的程九伯居然活了下来。在程九伯的宗谱中,程九伯的后人没有说祖上干掉了李自成,只写“剿闯贼李延于牛脊岭下”,这也让李自成是否死于九宫山显得扑朔迷离。

 

还有一种说法,李自成并没有与村民发生争斗,而是被误杀。

 

清康熙年间的《罪惟录》记载, 李自成率军经过九宫山时,发现山上有元帝庙,村民正在举行游神赛会,李自成便带二十轻骑走近观看。

 

随后,李自成让骑兵留在山麓,自己独自前往庙中跪拜,似乎有所祈祷,迟迟不肯起身,庙里的乡亲们见李自成一身戎装,行为古怪,以为是强盗。有一个人比较冲动,拿起掘土用的锸,一把朝李自成的头上刺去,把他刺死了。

 

之后,村民从李自成的衣服中搜出一枚金印,才知杀错贵人,吓得纷纷逃走。

 

有学者认为,李自成的遗体可能由随行的大顺军将士进行秘密安葬,所以,此后清军未能找到他的尸首。

▲“战死说”认为,李自成在南下途中被杀。图源/影视剧照 

  

不久后,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消息,传到了清朝与南明朝廷的耳中。

 

清军将领阿济格从陕西一路追击李自成的残部,终于在湖北得到李自成已死的消息。可是,作为前线指挥,阿济格对李自成是死是活,以及如何死去的情况,始终闪烁其词,甚至先后奏报不一。

 

1645年闰六月,阿济格向朝廷上奏说:“闯贼兵尽力穷,逃窜进九宫山。我在山中遍寻不得,又四处通缉,有闯军的降卒和被擒的贼兵说,李自成逃走时,随从仅有二十人,被村民围困,不能逃脱,遂自缢死。我让熟识李自成的人去辨认尸体,但因尸朽莫辨,没有人能辨认出来。我之后会再进行查访。”

 

这里增加了“自缢”一说。

 

阿济格说李自成是被围困后自缢而死,还自称找到了一副可能为李自成的尸体,但得不到确认。

 

之后,阿济格的查访没有下文,显然李自成之死没有眉目,得不到证实。同时,来自前方的奏报将各种说法都传回了朝廷,有人说李自成已死,有人说李自成还活着。

 

摄政王多尔衮对此颇为不满,他看着让人眼花缭乱的奏报,下谕痛斥阿济格等人说:“尔等先声称流贼已灭,李自成已死,贼兵尽皆剿除,故我祭告天地宗庙,宣谕中外。后来,我又听闻李自成是死了,但贼兵并没有全数歼灭。如今又听说李自成逃遁,现人在江西。此等奏报的情形,前后互异……你们这样谎报,还有谁是可信的?”

 

南明朝廷也十分关注李自成的下落,有人以此向朝廷邀功请赏。

 

南明大臣何腾蛟在隆武元年(1645年)向隆武帝汇报的奏疏中说:“天意亡闯,以二十八骑登九宫山,以窥伺计,不意伏兵四起,截杀于乱刃之下……”

 

何腾蛟上疏称“元凶”已除,自称确有实据,只是这一地区暂时被清军攻占,我无法派人查验。

 

隆武帝朱聿键看完何腾蛟这空洞的发言,“疑自成死未实”。

▲南明隆武帝画像。 

无论是清朝,还是南明,始终无法为李自成之死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

 

后来,清朝官方编撰《明史》·,把李自成列入《流贼传》。

 

在刊定李自成之死时,《明史》将战死说与自缢说相结合,写道:(李自成)自率二十骑掠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或曰村民方筑堡,见贼少,争前击之,人马俱陷泥淖中,自成脑中锄死。 

  

然而,关于李自成的最后归宿之谜,并未就此尘埃落定。

 

清代乾隆年间,湖南澧州有个官员叫何璘,他根据自己调查所得,写成《书李自成传后》,对李自成死于九宫山一说提出质疑。

 

他认为,李自成“设疑代毙,以为缓追脱身之计”,后在石门夹山寺遁入空门。

 

在这篇文章中,何璘讲述了他听闻的故事:

 

李自成南下后,面对清军与南明的前后阻击,且部下多叛逃,已经心灰意冷,于是“舍骑入山,削发亡命”,逃到石门县的夹山寺出家为僧,法号“奉天玉”,活到了康熙年间,年约七十岁去世。何璘问寺中还在世的老僧,他们回忆说,没有人知道奉天玉和尚来夹山寺之前的经历,但听他的口音,好像是西北一带的人。

 

何璘还为自己的说法提供了一些佐证,如李自成“失踪”后,大顺军余部在澧州、石门一带盘踞多年,也没有另外推举一位首领,也许是因为李自成隐居山间。

 

石门一带地处湘鄂交界,层峦叠嶂,地势复杂,正好作为两个朝廷都要追捕的头号逃犯的藏身之地,而夹山寺是历史悠久的禅寺,也可为这位为帝为寇又为僧的传奇人物提供一个修行之地。

 

何璘认为,“奉天玉”这一法名的由来,是因为李自成曾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还有人说,王者主也,主若隐其头就是“玉”。

 

李自成“出家说”由来已久,但建国后,出家说曾长期得不到认可,并被有意掩盖,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逃跑主义” ,不利于营造农民军领袖的形象。

 

1984年,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和尚墓,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关于奉天玉和尚的文物,且违背僧规,按俗礼下葬,似乎印证了闯王当和尚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

 

当地人还发现过奉天玉和尚的画像,是一种雌雄眼、面貌狰狞的形象,“雌雄眼”即眼睛一大一小。《明史》记载,李自成“高颧深頔,鸱目曷鼻,声如豺”,相貌比较奇特,而且他在征战时曾被射伤左眼,贱伤痊愈后导致两只眼睛一大一小,这恰好与奉天玉和尚像的雌雄眼相符合。

 

但是,奉天玉和尚是否为李自成至今仍存疑,缺乏有力的实证。李自成禅隐夹山的说法,也只是各地闯王传说的其中一个。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李自成形象,参考了闯王“出家说”。图源/影视剧照 

在甘肃榆中县,人们相信,李自成兵败后,在亲信的掩护下逃脱,隐居于榆中县青城镇,而且死后埋在了青城镇黄河边的龙头堡子。这一说法,源自当地的一本《李氏宗谱》以及李氏后人的祭祀活动和青城镇的口头传说。

 

在湖南临澧县,有一个蒋氏家族,自称其发迹与李自成有关。一说闯王失败后,将儿子寄在蒋家,并给了一支令箭,可用其在河边船上取金银,蒋氏抚养闯王之子长大,由此发家。现代女作家丁玲就是临澧蒋家的后人,她回忆说:“我小时候也听过不少这方面的传说,家里老人说,临澧的蒋家是李自成的后人。”

 

那个让明清两朝共同忌惮的枭雄,在掀起了一场惊动天下的风暴之后,归于沉寂。

 

他的生死下落,在此后数百年成了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大IP,而历史的是非功过,不过成王败寇而已。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个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参考文献:

[清]吴伟业:《绥寇纪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

[清]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

[清]彭孙贻:《流寇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

[清]潘松,高照煦:《米脂县志》,清光绪三十三年刊本

顾诚:《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刘重日:《四十年来历史疑案追踪——谈谈李自成“归宿”问题》,求是学刊1998年第06期

赵国华,张德信:《李自成之死考辨》,明史研究1999年00期

- END -作者丨南朝子云编辑丨艾公子

最新回复 (0)
返回
发新帖
作者最近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