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上海经验”初显成效

tc 2023-3-29 33

2015年,简仁贤离开外企回国创业。他的目标是创立一家人工智能企业,将人工智能“平民化”。中国这么大,初创公司选址在哪里?北京、上海、深圳,还是广州?这些城市各有各的优势,考察再三,简仁贤选择了上海。

简仁贤创办竹间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那年,人工智能进入真正的深度学习时代。“我想从零开始,针对中文研发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当时没有外企把中文作为主攻方向,英语才是他们的关注点。”简仁贤说,“我非常喜欢语言,语言和文化有关。我们最擅长的是什么,是中文和人工智能。所以竹间智能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语言学融合,走上了领域里最难的自然语言处理这条路。”

随着竹间智能这类企业不断涌现,上海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规上企业数量从2018年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时的183家增长到2021年的331家,产值也从1340亿元增长到3056亿元,实现倍增。人工智能“上海经验”初显成效。

观众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观看机器人唱京剧。赖鑫琳 摄

以应用促发展

9月1日,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上海发布了数字一大、智慧产线、孪生交通等六大元宇宙重大应用场景。发布应用场景已经成为历届人工智能大会的惯例,2019年以来,围绕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已累计发布3批共计30个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场景。

紧扣应用场景谈人工智能是上海在产业发展中形成的经验。这条经验抓住了人工智能的一大痛点——商业落地难题。不少人工智能企业虽然在技术开发上取得了进步,但对商业化却一筹莫展。再好的技术如果不能转化为产品运用于现实场景,就成了无所用其巧的“屠龙之技”。

百度CEO李彦宏说:“缺乏好的商业前景会让创业公司增长停滞,产生巨额亏损,融资上市都变得非常困难。”人工智能经历了10年的大发展后,政府、行业、研究者,以及有落地潜质的各领域都在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汤蕴懿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优势就是以应用驱动来倒逼创新,尤其是上海正全方位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包括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这就为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打造了一个数字化的底座。”

2021年底发布的《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加快推动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实现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人工智能将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发挥重要赋能驱动作用。

作为超大型城市,上海有独特的超级场景,未来应推动更大规模的融合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深入千家万户,创造智能时代的经济新模式、生活新体验、治理新方式。

观众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体验VR游戏。李茂君 摄

以政策明方向

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在企业,企业的成长又和整个社会生态息息相关。为此,上海建立了全市人工智能工作推进机制,共建人工智能多元创新生态。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始终强调顶层设计。2017年,上海市发布《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将人工智能上升为上海优先发展战略,拉开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序幕。

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政策。

上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了《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草案)》,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首部省级地方法规。法规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应用赋能、产业治理等几个方面入手,力图破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场景落地难、治理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

汤蕴懿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比较完善。日前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草案)》,更是让整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推进有法可依”,“以后政府、企业、个人都在一个规则体系里去运作,社会总体效益会更高”。

除了制定政策法规,上海市还成立了人工智能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上海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建设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此外,为促进资源汇聚融合,上海设立了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一批领军企业科创板上市。

以产业聚人才

2021年8月,身在珠三角的海归博士姜超正迷茫于人生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尽管已帮助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实现业内领先,但成熟的技术要落地却长路漫漫。不仅要硬件平台、整车厂、政府等多方形成合力,还要突破诸多环节的限制。

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让他看到了方向。“在上海的前同事告诉我,上汽集团和上港集团要联合发起成立友道智途公司,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和运力服务,我到上海考察了一次,当即做出决定,9月就来了。”姜超说。

安家在南方,到离家乡更远的上海发展,选择与爱人异地,显然需要勇气。但那次考察让在姜超深感震撼,上海非去不可。

从临港到东海大桥,他看到了特斯拉、芯片企业、高端医疗企业等各类人工智能企业齐聚,形成了高端人才的聚集效应;而在上海的支持下,上汽集团智能重卡在东海大桥上开展准商业化运营,更让他心动。

“在真实环境中测试,是研究者梦寐以求的场景,大量真实数据的积累,让技术不止‘看上去很美’,而是真正能够落地。”姜超说。

当然,让他下定决心来上海发展、安家的因素还包括上海求贤若渴,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工作两年即可落户,并有税收优惠政策等。

像姜超这般选择上海的人还有很多。陈为毕业于重庆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是2021届优秀博士毕业生。他说,上海是行业发展的前沿,能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有一年,陈为同门10个毕业生里,6个来了上海。

云深处科技带来绝影X20消防侦察四足机器狗。海沙尔 摄

上海以业聚人,人才高地建设初具规模。上海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上海人工智能人才从2018年的10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8万人。上海通过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一方面吸引企业入驻,汇聚各地英才,另一方面推动高校开展相关专业,培养本地人才。由此形成的人才池又为产业进一步发展注入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最新回复 (0)
返回
发新帖
作者最近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