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
红星新闻记者丨王震华
责编 任志江 编辑丨郭宇
云朵越来越低,车辆越来越少。6月的高原,空气稀薄,日光灼人。
从西宁驱车五个多小时,遭遇一场急雨后,天边渐红,凉意陡增,我们正在靠近傍晚的玛多县城。
↑航拍夕阳下的玛多县 图据IC photo
作为此次三江源国家公园探访之旅的第一站,玛多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平均海拨4500米以上,是青海海拔最高的县,也是人口最少的一个县。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正发端于此。
玛查里镇,玛多县城所在地,这里面积很小,没有高楼。青海玛多“5·22”地震刚刚过去一年,县城最大的酒店还在修缮之中。傍晚的街道上,行人寥寥,越野车和游客聚集在南大街的几家酒店门口。格萨尔主题公园旁,一家湖南人开的超市,深夜11点还在营业,当地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个时候过来买方便面、袋装零食和啤酒。
↑2022年8月13日,玛多县,一些建筑正在进行施工 图据IC photo
除了建筑工人和做生意的少数外地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当地藏族群众、从乡镇搬迁来的生态移民是这里的主要人口组成。
薄雾褪去的六月清晨,你会看到一两名身着民族服饰的当地人从街头安静地走过。县城边缘,在一家四川人开的早餐店里,有人谈论着昨天闯进县城的一匹狼。早餐店外,远远的,一处缓缓的草坡边,一匹白马沉默伫立,旁边是刚搭的一顶帐房,颜色鲜亮,没人知道主人来自哪里。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玛多分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在上午10点赶往黄河乡,于草原深处探访牧民们正在举行的一场聚会。
县域面积达25200多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15000多人。玛多全县总面积的近8成属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区,9成以上人口是果洛藏族。有关黄河源的探险记录和传说里,过去的果洛人曾经和风雪、严寒,身体难以承受的高海拔,以及食物短缺联系在一起,这些被探险家们视为进入荒原的最大危险之一。
↑在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黄河源头,藏野驴悠闲觅食 图据IC photo
拐下通往玉树的214国道,汽车开始在砂石路面上颠簸,车内的音乐和车外不停掠过的电线杆将果洛人的传说留在过去。蜿蜒的道路随着无边的草场起伏,几乎看不见树木房屋,渐渐堆积的云层下,河流闪烁,牦牛散落在远处山脊的阴影里,偶有三三两两的野驴在河边湿地里专注吃草。
时近正午,看到路旁的高处有4个赶路的牧民围坐在一起吃着午餐,他们头顶烈日,没有任何遮蔽,你会同时想到“荒凉”和“坚韧”。
↑航怕黄河源头玛多县,各色湖泊镶嵌在青藏高原上,湖水有的呈现碧绿色,有的呈现湖蓝色,湖泊姿态各异 图据IC photo
路过黄河乡政府所在地,换乘一辆越野车继续前行。半个小时后,越过山坡,一个不大的湖泊出现在眼前,数十名牧民正聚集在那里。
这种大大小小的湖泊,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区有将近5000个,当地人称为海子。1000多年前,古羌人曾在这一带游牧生息,逐水草而居。1000多年后,仍在这里放牧的人们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
↑航拍素有“千湖之县”的玛多县境内的湖泊 图据新华网
2015年开始,作为生态补偿机制的一部分,青海省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设立了草原、湿地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园区内牧民,一户一岗,每月补助1800元。管护员的职责包括捡拾垃圾,救助野生动物,修补草场围栏等。
湖边的聚会是为了拍一个生态保护宣传片。平日的巡护,以村或聚居地为单位,三五或十数人一起,有固定的线路,管护员们很难这样齐聚。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为了防止遭遇野生动物伤害,当地规定,巡护员不能单独巡护,至少三人一组。
参加聚会的男女生态管护员有将近50人,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不到20岁。大家仿佛过节一般,每个人都“盛装”出席:毡帽、墨镜、饰品、颜色鲜艳的藏袍……面对镜头时,他们黑红的脸膛上,无一例外地绽放笑容。即使语言不通,你仍能感受到生态管护员的乐观、淳朴。
↑牧民管护员的聚会
上了年纪的一些牧民管护员,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玛多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
上世纪80年代末,得益于境内的金矿和渔业资源,加上过度放牧,玛多一度成为全国首富县。一个数字显示,当时玛多只有9000多人口,前来采矿的工人却多达13万人。
喧嚣过后留下的是满目疮痍:地表植被毁灭性的破坏,土地沙化,鼠害猖獗,湖泊消失,曾经的水草丰美牛羊遍地成为传说。2003年,黄河源头甚至出现了断流。玛多成为全国贫困县。
↑牧民管护员
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启动,黄河源区开始实施退牧还草、沙漠化治理、湿地保护、鼠害防治、生态移民等一列生态修复措施。
十多年过去,效果正在显现。就在管护员聚会的湖边,6只黑颈鹤已经在此安家,远处,一只鹰正在上空盘旋。更远处,云朵的阴影下,成群的牦牛和羊群正在山坡上悠闲的吃草。去年冬天,黄河乡生态管护站的工作人员在巡护时,拍摄到了13匹狼组成的狼群猎捕野生动物的画面。
↑牧民管护员在检查鹰巢
湖边的聚会结束后,几名管护员还惦记着巡护线路上的一个鹰巢。正是孵蛋的季节,他们要去查看鹰巢里的3只蛋是否完好。为了生态防鼠,管护员们在草原上建起了招鹰架,方便鹰起落和捕食。每700米一个鹰架,鹰架和鹰巢的比例是4比1。
4名生态管护员甚至连午饭也没来得及吃,中午1时58分,他们终于赶到了鹰巢所在地。像是某种仪式,管护员们沿着草场边的铁丝网,在日光下,依次小心翼翼的靠近鹰巢查看,带着对自然和生灵的敬畏。
是的,敬畏。敬畏每一棵草,每一片水,每一处山。带着敬畏,三江源人正在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