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这个孩子总在摸鱼,问他长大想干嘛也说不知道。感觉自己就活得浑浑噩噩的,怎么才能帮助孩子从小找到人生目标呢?
这是一个朋友最近问我的,我感觉他问对人了。这是我活到现在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
我时不时就会陷入反思,尤其是在做成功一点事或者做失败一些事的时候,我总会问自己:这是我想追求的吗?我的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
然后经常会因为找不到答案,或者找到的答案虚无缥缈而陷入痛苦。
当然,这种痛苦,也激励着我一直在路上,在探寻,在思考。
这几十年的探索过程,我的人生目标经历了好几次迭代,现在也仍然在迭代中。
今天开篇我需要花点时间先和大家聊聊什么是“人生目标”,因为这个概念很大很虚无,我们成人都不明白定义,那就别谈引导孩子了。
01
人生目标不是具体的事
先来个实话实说,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有“人生目标”,归根到底还是希望孩子可以上进,努力,读书好。
这可以是目标,但很明显地,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读书好,通常只读到大学、硕士、博士啥的,也就30多年,管不了“一生”。
把这个当成人生目标的话,那考上好大学以后怎么办?
如果你此刻关注的就是读书成绩这些的,那就先不要整那么大的词,不要动不动就“人生目标”,给孩子制定一些小目标,帮助孩子拆解一下,去达到就好了。
之所以这么说,我就是有亲身感悟的。我从小非常听父母老师的话,他们告诉我,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后来呢,我高考落榜到了二本,我就一下子好像不知道人生怎么过了。幸好机缘巧合,遇到一个学长,我又进入了一个很好的外企,三年不到就做到了部门经理公开聊聊我的“八卦史”,从二本生到创业成功,我都做对了什么?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接近人生目标了,但我却很空虚。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高材生是“空心人”,甚至有不少孩子一进大学就加入“废柴联盟俱乐部”,因为他们都误以为,从小被灌输的“人生目标”达到了。
所以呢,在谈这件事之前,我们自己想明白,到底什么是人生目标?我们是希望孩子达到中短期具体事情的目标?还是真正希望孩子拥有长远的人生目标?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肯定不是“具体”的,具体的成绩、工资、头衔。“人一旦把这个世界上那么多关于“好”的标准当成人生目标,那就变成了商品,陷入无尽的空虚”。
02
人生目标是感受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生目标”呢?每个人答案不同,我个人最喜欢约翰·列侬的一段话:
五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我并不是说,我们人生目标就是“快乐”,但我非常认同,人生目标是一种感受,这是一种主观体验。我觉得感受好,我觉得为了这样的感受值得去奋斗,这就是人生目标啊。
现在都流行说一个词叫“自洽”,归根到底,自洽就是我们可以定义让自己感受好的“东西”,并且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感受去追求和生活。
举个例子,有人奋斗一辈子为了一套房子,后来他听到别人说这也太傻了,他开始自我怀疑了。
你们说是值得还是傻呢?如果回到我前面说的,人生目标不是具体的“事”,也就是,不是“房子”,而是“感受”。
那么我们要回答的命题其实是,房子背后代表的是安全感和归属感。那么我们就能理解这种不同,有的人终极一生其实在追求安全感,而有的人觉得安全感没那么重要。
03
如何引导孩子?
那接下来我们就聊聊,如何引导孩子,从小可以更加接近探寻人生目标的正确路径。
1、多谈感受
“感受教育”,我们这代人从小是缺失的。我的成长经历里,只有“我做了这件事,爸妈老师会开心”,我一直是忽略自己内心感受的。
人不明白自己内心,那何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日常我们要多和孩子讨论自己的感受。最简单的一个方法,面对孩子做的事情,不要着急用“我”开头:妈妈太开心了,我为你骄傲。
而是试着用“你”开头:你什么感受啊?你怎么想的?引导孩子先去感知自己内心的状态。
有些情绪感知不敏锐的孩子,或者从小不被允许表达感受的孩子,一开始答案肯定是“我不知道”。
但没关系的,我们只有不断地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去思考自己的感受,他们才能慢慢恢复这样的感知力。
这时候,我们也就能发现,孩子和孩子真的不同。
有的孩子会因为得到第一,得到关注,在C位而感受更好;
有的孩子会因为帮助别人,被别人所需要而感受更好;
有的孩子会因为自己一个人琢磨出一个东西而感受更好。
如果我们非要用世俗的定义,去告诉后面两种孩子,得第一才是你们的人生目标,那么这两类孩子肯定过的很拧巴,他们要么选择委屈自己,要么选择叛逆不听话。
所以要找到“人生目标”的一大关键就是可以定义清楚自己的感受,这时候我们才能发自内心明白,别人追求的和拥有的,不一定就是我想要的,因为我们的“感受”不同。
2、允许热爱
当然,感受,说到底挺虚无缥缈的,面对情绪感知不是特别敏锐的父母,光是观察还是挺难的。
但有一些东西是具体的,有章可循的,那就是每个人的“热爱”:我喜欢看的书/电影的类型是什么?我喜欢的偶像是谁?过去让我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虽然说,他们现在还小,很多不确定。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要允许孩子去发展自己的“热爱”,因为“感受好”这件事是长在“热爱”里的。
怎么发展孩子的“热爱”?这件事其实谈过很多次了,说白了就是允许,允许孩子热爱的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而要做到这点,我们就需要想明白一点,锻炼能力和品质并没有“指定赛道”,干什么都能培养出好能力,好品质,只要先让孩子感受到这些,才能慢慢迁移到其他地方去。
其次就是没有功利心地多带着孩子见世面,去帮助孩子看到更多可能性。人物传记里的榜样,职业教育里真实的人和事,兴趣班里的各种爱好。
让孩子自己去遇到那个“花火”,从而发现自己的热爱。具体方法见至今没找到热爱的我,怎么能帮助孩子发现内心真爱?
3、顺势引导
最后,肯定有朋友有疑问,那孩子感兴趣的/热爱的都是“不好”的东西怎么办?
这就是引导策略了,我们可以从孩子目前所热爱的那些事情里面去总结,看到孩子热爱背后的价值驱动,然后再顺势引导。
同样是热爱汽车模型,有的孩子是喜欢掌控感,有的孩子是喜欢和人的连接。
清楚这种“感受”后,哪怕我们要引导孩子努力学习,也不用只告诉孩子:你要努力,争取第一;
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你看学会了英语,你以后可以自己出国,可以想去哪里去哪里(掌控感);你可以叫妈妈,妈妈口语都忘记了,就想跟着你学了(人的连接)。
我们不要去否定孩子喜欢的,基于孩子在意的感受,去挖掘“为什么”要做此刻这件事,同样也是在引导孩子树立他们的人生目标。
当然,没有人生目标也是OK的,并不需要恐慌焦虑,毕竟人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目标了。
此刻还没找到人生目标,那我们就多关注自己的感受,多和自己相处,先制定一个阶段性目标去完成它。
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一定要警惕,不要过早把功利性、阶段性目标当成了人生目标。
多感受、多体验、多试错、多反思,反而比着急将人生放在一个“标准答案”模板里要好得多。
毕竟,认识自己就是一辈子的事情,先从“感受”这第一步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