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令人唏嘘的一幕!
江苏连云港,一名男孩和妈妈发生争吵,倒地大哭不起,还死死咬住妈妈的胳膊不松口。
一位阿姨不断地安抚孩子:“乖乖,是妈妈错了,妈妈跟你赔礼道歉……”
男孩好不容易松了口,又声嘶力竭地冲妈妈哭喊道:“过去!过去!过去!”
看得出来,男孩的情绪崩溃到极点,都出现了呕吐。
但他的所作所为还是让人气愤不已!
妈妈被儿子如此对待,该有多么心痛和无奈。
很多人说,这样的妈妈不值得同情:
慈母多败儿,这个时候就应该大巴掌伺候。
我们不知道这个孩子到底因为什么情绪失控,
是需求没被满足而大发脾气?
还是受到了精神刺激?
亦或是孩子存在某些心理问题?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
孩子的这种行为需要及时干预并纠正,否则一旦恶化下去,家长自食恶果不说,害的还是孩子。
Part.1
放纵和溺爱,
父母会“自食恶果”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曾看过一个新闻,一位妈妈在跟3岁儿子玩耍时,任由孩子将自行车密码锁锁住自己的脖子。
没想到密码被孩子改过,妈妈怎么也解不开锁,只能求助消防员,才得以解脱。
妈妈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既没有让孩子明白,这件事有多危险,也没有警示孩子相关安全事项。
只是觉得孩子喜欢玩,就随他去。
这样下去,孩子下次会不会变本加厉,把妈妈卡得更紧?
养育孩子,就像栽培树苗,需要给它修枝剪杈。
在小树长歪的时候,还要及时把它扶正。
小树不修不直溜人,孩子不管哏赳赳。
对孩子太放纵,只会让孩子变得恣意妄为、猖狂任性,家长也可能会自食恶果。
一个3岁孩子,因为妈妈不让吃零食,就下死口把妈妈的手咬出血印。
即使这样,妈妈也只是微笑着忍受。
在她的娇纵下,孩子咬人成习惯,妈妈的身上也早已伤痕累累,满是血印子。
孩子都是小人精,第一次动口,他是在试探。
你不明确制止他,他就会越来越放肆,从咬人变成打人,从打母亲,变成打别人。
如果妈妈不加以约束,现在只是忍受皮肉之苦,将来很可能还要面临锥心之痛。
有的孩子让母亲下跪:
还发朋友圈炫耀:
索要零花钱不成,
就当街对妈妈又打又骂:
一个又一个扎心的案例,无不宣示着一个道理:溺爱和放纵,就是一场捧杀!
Part.2
放纵和溺爱,会养出人见人厌娃
一个从小被娇惯着长大的孩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会缺乏规矩意识,变成“人见人厌”的模样。
前几天,开往北京的高铁上,有个孩子吵闹了一路,有位乘客就提醒父母管好孩子。
没想到却遭到对方的怒怼和辱骂:不要脸、没家教、没爹娘养、以后生不出孩子……
双方随即爆发激烈骂战。
说实话,当妈的都知道,一个3岁的孩子确实闲不住,但父母不该因此就放任不管。
在孩子严重打扰到别人时,起码应该表示歉意,而不是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忍让:“我管不了,你过来管,三岁的小孩听不懂道理,嫌吵你们坐高级的去!”
父母这种放任不管、并且豪横跋扈的恶劣态度,才是让事态升级的关键。
人民网对这件事做出评论:
爱子,教之以义方。父母爱子女,就应当用做人的正道加以教导。
当孩子言行不当时,家长不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知天高地厚。
宋庆龄曾说过:“孩子的性格、品行,归根结底主要是受父母、家庭的影响,能让一个人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印记。”
每一个人见人厌的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作为的“熊父母”。
同样是孩子在公众场合闹腾,有人以孩子小为理由放纵不管:
也有人想方设法不让孩子影响他人。
给孩子吃零食、陪孩子看手机、带孩子到处走。
孩子哭了,就赶紧带到厕所里面去安抚。
让孩子擦拭车厢:
父母的管教和约束,不光是为他人着想,更是在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孩子在6岁前,只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才能保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成为优秀的人。”
Part.3
父母这样做,孩子更优秀
如果不想让孩子变得目无尊长、张狂任性,我们需要做到这几点:
让孩子知道有些底线不能碰
比如:
对父母和长辈,必须尊重。
可以表达不满,但不能对父母和长辈出言不逊,甚至动手。
安全问题,不能明知故犯。
涉及到生命安全的事情,一定不能纵容去玩、去试探。
像这种放任孩子攀爬高桥架的行为,万万不可取:
约定好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说好了饭前不能吃零食,就不能吃;
说好只买一个玩具,多一个都不行;
说好只看半小时动画,就不能耍赖……
在公众场合,要遵守规矩。
要有规矩意识和安全感,在公众场合讲文明、懂礼仪,守规矩。
孩子犯了错,该惩罚就得惩罚
当孩子屡教不改,在原则问题反复触犯时,就需要施以惩戒了。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一次演讲中直言:
“教育孩子必须有惩戒,甚至是严厉的惩戒。”
小错不惩,易酿大祸。
当然,惩戒不代表打骂,更不是为了发泄父母的情绪,而是为了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不可触碰的底线在哪里,让孩子学会敬畏。
人民日报总结了9个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妞们可以试着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打骂教育不可取,但是有一点,如果孩子始终不知悔改,必要的时候也是可以打一打的。
打之前,先提个醒:“你再故意这样,我真的会打你。”
连续提醒三遍,如果孩子无动于衷,那就可以上手了。
注意,打打手心就行了,不要暴力发泄,也不要当众施罚。
包妈碎碎念:
其实,相比故意纵容和溺爱来说,更怕的是父母“惯而不自知”。
给大家看下,人民日报列出的#容易惯坏孩子的10种行为#。
妞们对照自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