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员工怼领导”戳中了谁的痛点,从快速发酵到真相大白仅3天时间

tc 2023-4-9 26

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员工怒怼领导强制加班”事件,随着7日晚四川德阳警方的一则通报,终于真相大白:微信聊天记录截图竟然是捏造的,涉案人员陈某龙也被依法行政拘留。从4月4日晚聊天截图在网络上疯传,到中国电科辟谣并报警、多部门介入调查,再到最终德阳市公安局经开区分局发布官方通报,短短三天时间,此事可谓经历惊天反转,惊掉无数网友下巴。回顾整起事件,谣言又是如何愈演愈烈的呢?

“这次的谣言发酵速度极快,传播范围很广,主要是戳中了当下打工人的敏感神经,进而引发强烈共鸣和讨论。”业内人士分析称,网友在高涨情绪的加持下,失去了相应的理性判断,同时伪造的截图极难分辨真假,也加大了辨别谣言的难度。此外,权威部门信息的滞后,也是造成谣言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新黄河记者调查发现,聊天假截图的背后,是各类应用市场存在大量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灰色软件,不但可以生成假聊天截图,还可以生成假支付界面、订单截图等等,滋生诈骗、造假行为,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近日,“中国电科员工加班事件”连续霸占了各大社交及媒体平台的热榜,引发众多网友围观和共鸣。回顾这起事件,起因于4月4日晚,一组“中国电科清明节强制加班怒怼领导”的相关聊天记录在网络上传播,引发热议。由于临近清明假期,中国电科又是知名央企,因此这组聊天记录及相关讨论文章在社交平台上被迅速传播。与此同时,聊天记录中“当事人”陈某龙的疑似个人抖音号也被曝光,他还在账号中发布一则视频回应。之后,据四川当地一家媒体报道,目前疑似当事人陈某龙回应已离职。

5日上午,此事已占据各大社交平台热榜,相关部门也纷纷介入调查。成都市劳动保障监察队、四川省与成都市总工会也介入此事,并表示会深入开展调查核实工作。5日下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回应表示,网传微信群聊天记录所涉单位和人员,非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和员工。

就在相关部门忙于展开调查之际,新的一轮谣言再次产生。6日早间,网络上开始流传一份疑似中国电科2023年1月任免陈某龙的文件截图。此外,网上还出现“游戏技术陈某龙”的疑似账号。6日下午,中国电科不得不站出来再次辟谣,相关文件及账号后被证实确实是“假的”。6日晚,中国电科成都下属单位回应媒体采访时表示,网上有关“中国电科陈某某”的消息均为虚假消息,已就网传不实信息报案。

7日上午,有消息称,当事人陈某龙为四川德阳经开区某科技公司员工,与中国电科并无关系,网传聊天记录疑为伪造。7日晚,德阳市公安局经开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经初查,陈某龙目前居住在德阳经开区,系网上发布不实信息者,此人从未有中国电科下属单位及关联企业从业经历。因此前向中国电科求职未被录用,心生不满,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虚设“CETC一软件开发课”“CETC成都事业部”2个微信群,虚拟CETC员工姓名、头像,捏造制作了多张“怒怼领导、发泄情绪”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并发布在网络社交平台,引发公众热议,造成恶劣影响。警方发布通报后,疑似陈某龙的个人抖音号也被“禁封”。

至此,经过多家媒体不断追问、多个部门接力调查下,真相终于大白,整个事件告一段落。

谣言被精心策划,网友剖析不合理疑点

警方通报还原了真相,给中国电科洗刷了不白之冤,而一手导演这起震惊全国闹剧的陈某龙也被警方依法行拘处罚。值得注意的是,陈某龙从未有中国电科下属单位及关联企业从业经历,他之所以污名化中国电科,原因是此前向中国电科求职未被录用,心生不满。出于这种偏激、狭隘的报复心理,他精心策划了这起谣言事件,伪造了数十页微信聊天记录截图。陈某龙所炮制的这些聊天记录,契合当下备受关注的加班话题,精准戳中“打工人”的神经,很多人都因此被“蒙蔽”,无形中推动了谣言的传播。“从谣言的诞生机制来看,它通常不是某一个人传播的,而是一个群体通过自己的理解、情绪和刻板印象,慢慢形成了一个谣言。”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甘莅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谣言产生的原因。

当然,此事曝光以后,也有一些人开始对该聊天记录产生怀疑,他们通过技术剖析,认为该记录存有太多疑点,并不可信。新黄河记者了解到,在中国电科回应“网传微信群聊天记录所涉单位和人员非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和员工”后,有一些网友、自媒体开始分析细节,以此证明网传聊天记录是伪造的。比如,聊天记录截图中,所有包含Emoji表情的对话,行间距都不正常;聊天过程中说到把两个经理踢出群聊,所有的截图时间应在这件事已经发生之后,但第一张图仍显示27人而不是25人;聊天人员头像大多为网络图片;舆论发酵两天后,依旧找不到聊天记录中提及的所有人员的任何相关信息,这一点显然有悖常理。事后,这些网友们的较真及辟谣精神也得到了肯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智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蒋俏蕾鼓励网友,在意识到一些信息是谣言时,不妨力所能及地参与到辟谣中。

制造、传播谣言又将承担什么后果?《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内容的信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司法解释也规定,对编造虚假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网络上散布,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将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损害用人单位商业信誉的行为一经查实,轻则可能被处以行政处罚,如已达到犯罪标准,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表示。

北京市中闻(西安)律师事务所律师谭敏涛也表示,如果确如警方通报的情况,陈某龙的行为确实给中国电科造成了不良影响,属于侵害中国电科的企业信誉和声誉。对于中国电科而言,可以要求陈某龙赔礼道歉和恢复声誉。目前,陈某龙已经被行政拘留,是否还会加重处罚,有待于警方进一步调查。而陈某龙是否涉嫌刑事犯罪,还需要看给中国电科造成的实际影响有多大,以及中国电科是否因此行为遭受了经济损失等,具体都需要根据警方的进一步调查而定。

假“聊天截图”泛滥,警惕网络灰产诈骗

新黄河记者注意到,像陈某龙“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虚设2个微信群”进行造谣的手段,在网络上并不少见。而和用假对话记录制造谣言所造成的轩然大波相比,其作假成本之低让人难以想象。只要花费几分钟几块钱,就能做出一条和网上谣言一模一样的假记录来。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微信聊天生成器”“微信对话生成器”“微信截图王”“微商截图王”等关键词,就会出现多种可供下载使用的免费或收费小工具,打开这些软件,设置好头像和昵称,就能凭空生出微信对话、群聊记录、转账记录、交易截图、淘宝订单截图等等,甚至连收发红包、加好友等系统提示也可以造假,与日常真实的聊天和转账几乎无异,仅凭肉眼很难察觉有何区别。这些聊天记录生成工具在网络上大肆蔓延,混淆视听,不仅被微商利用以欺骗消费者,更为不法人士伪造截图制造假消息或实施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便利。记者调查发现,这类软件活跃于社交软件、移动支付软件、短视频软件和直播平台周边,已经形成互联网灰色产业链条。

据媒体报道,2020年,广西、重庆等多地发生利用虚假微信转账欺诈商铺的案件。克州公安局网警也破获过一起利用假的网店交易截图实施诈骗的案件。警方调查发现,目前用手机就可以下载几种名为"对话生成器"的APP,教人如何随心所欲地修改微信人名和头像,制作出两人的对话记录以及自定额度的专属微信钱包,转账、支付宝模拟器、账单等功能都可以自行修改生成截图。只要骗子掌握了你的个人信息后,就可以随意生成和你有关的聊天记录或是付款交易截图,一般人很难鉴别。

2020年5月,腾讯公司将运营“微信对话生成器”“微商截图神器”等9款App的深圳一公司告上法庭。法院认为,被告提供了一款造假、作弊的工具,涉案网站和应用软件下载量高,侵权范围较大,侵犯著作权,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此案也成为全国首例认定开发、运营虚假微信截图生成软件构成著作权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案件。法院表示,微信软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该系列案判决对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法律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司法回应,为网络黑灰产业链上游治理提供知识产权解决方案,有效维护互联网行业的市场竞争秩序。相关专家认为,这种灰色软件损害用户的知情权、隐私权,扰乱网络运营者的正常运营秩序,滋生诈骗、造假行为,需要引起高度警惕,严格治理。公众应注意识别这类软件的法律风险,软件平台可主动向文化执法、版权保护等部门提供线索,打击此类非法牟利行为。

新黄河记者:郭吉刚

最新回复 (0)
返回
发新帖
作者最近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