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都要用不起了!”
最近,丁香园论坛上的一则帖子引起了不少医疗同行的关注与讨论。
丁香园论坛截图
在这则帖子下,不少医务人员纷纷表达了同感,并分享了多种涨价的药品,涉及心内、急诊、重症等多个科室,涵盖多种临床常见、常用的药物和急救、抢救药品。
丁香园论坛截图
药品涨价情况,到底怎么样了?
常用药、急救药……有品类猛涨1900倍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雷冬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不是集中采购的短缺药品,比如地塞米松(注射液)原价为0.35元/支,2022年挂网价提高至98.76元/支,涨价近282倍。”
根据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我们整理了评论区里被频繁提及的几种药品,及截至2020年的平均中标价格信息。
部分药品平均最小规格中标价变化趋势
如西地兰(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在2008~2020年间最低价为2.60元(2009年平均最小规格中标价),而到了2019年却一度涨至83.81元,到2020年维持在82元。
还有现价格较高的氯解磷定注射液,2020年平均最小规格中标价为198元,而在2015年之前,它的价格都维持在5元以下。
不仅如此,临床常用药物如盐酸金霉素软膏,也在2018年经历了从1元出头到43元的暴涨。此外,还有硝酸甘油片、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等临床常见药、急抢救药均有明显涨价。
从多个药品的涨价曲线中不难看出,在2017~2018年前后,大批药品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价格变化。
徐国等发表于《中国药店》的文章[1]记录,2017年,化学药方面的涨价大多受到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影响,导致生产商纷纷提高出厂价格。
如硫氰酸红霉素的价格从前期的270~280元/kg提高到310~315元/kg后,下游红霉素厂家不得不上调价格,阿奇霉素报价690元/kg、克拉霉素报价1150元/kg、罗红霉素报价550元/kg。
此外,有行业研究人士表示[1],除了原材料的涨价因素外,本轮药价上调也因为2015年放开最高零售价限制后,许多企业从观望变成行动,在2016年开始相继提价;同时,国家政策层面,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飞行检查等一系列政策也使得企业的生产和流通成本上升。
许日祥等于2018年刊载于《中国药事》的调查论文[2]显示,基本药物涨价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生产成本上涨、生产厂家供应价格上涨、无法满足两票制、原辅料价格上涨等因素。
图源:参考资料2
临床医生:有的药不该涨、有的药不算贵
“最离谱的还是西地兰了,现在85元一支,原来最早可能就20块左右。还有硝酸甘油,按照原价和现价比,也是翻了好几番。”河南某二甲医院心内科医生郑辰(化名)说,“涨价较多集中在抢救药品,我们心内也属于是用药大科了。”
“涨价的这几年,像西地兰就换过好几个厂家。”郑辰记得,最早感受到药品涨价是从严查环保开始,“当时一些原料厂家关停,价格有一定上涨,再到后来开始集采,2018年后药品价格就比较稳定了,像西地兰的价格应该稳定了至少有一年。”
“之所以提西地兰,是因为它价格偏高,医生如果没有掌握好药品的特性和用药剂量,很容易出现浪费,给患者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郑辰这样说。
山西省某三甲医院副主任药师陈军(化名)同样表示,所在医院药房,一些抢救药物的涨价幅度比较显著:“比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碘解磷定等,涨得厉害。”
不过,对于丁香园论坛帖子中提到的地塞米松涨价,陈军则表示情况有所不同:“我们的地塞米松倒是不贵,医院用的集采品类,0.64元一支。”
多名医生表示,同一品类的药品,在不同医院的价格可能受到生产厂家、剂量、集采的影响。
“虽然有一些药物价格是涨了,但还有其他便宜的可以选择。”河南某县级三甲医院急诊药房药师胡明宇(化名)说,“如多巴胺,贵的有50多元一支,便宜的也有2、3元可以选择;阿米卡星有的地方卖18块了,我们还是几毛钱一支;地塞米松有9毛钱15mg的,也有38块5mg的,也有98块2mg的。”
广东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吴彤(化名)也提到,所在医院的地塞米松价格并没有明显变化,“但是西地兰涨到90了,至少涨了有2年,和之前用的也不是同一个品牌了。”
除此之外,吴彤提到还有急诊常见的间羟胺、多巴胺有明显价格上涨。
根据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信息,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在2011年的平均最小规格中标价为2.42元,到了2018年则涨至54.6元。而盐酸多巴胺注射液在2019年一度从最低价0.4元(2011年平均最小规格中标价)涨至6.14元,不过到了2020年,则略有下跌至4.16元。
不过,吴彤认为,药品涨价对整体临床工作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因为有集采,大部分药物还是在降价的,整体来看不贵。”
吴彤所提到的盐酸多巴胺注射液的价格变动,或许与201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意见》有关。
官网截图
《意见》要求:省级联动机制牵头单位要在规定时限内组织核实监测发现的短缺或不合理涨价线索并根据情况协调应对……对于国家和省级短缺药品清单中的品种,允许企业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自主报价、直接挂网,医疗机构自主采购。
在胡明宇(化名)看来,部分急救药品的涨价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有机磷中毒的救命药氯解磷定,是三甲医院必须要备的药,但现在有机磷中毒很少见,很多医院都是放到过期,能真正用上的很少。如果价格再不涨一点,药企可能也不愿意做了。”
“药品价格整体来看还是比较合理的。”胡明宇说,“我92年开始上班,当时的工资一个月75元,而白蛋白10g就要卖400多;现在我一个月工资6、7千元,白蛋白还是这个价格,甚至不到400一瓶,基本都没怎么涨过。而一瓶打点滴的葡萄糖2块钱,一瓶矿泉水也2块,药品真的贵吗?”
不过,胡明宇也认为,部分药品的价格确实存在虚高的情况:“尤其是非急救的药品涨价,我觉得不太合理。”
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雷冬竹认为,目前药品供应保障存在集采药品供应不足、覆盖不全、部分药品涨幅较大等问题。她建议,同质同价多供模式,保障国家集采药品供应;加快集采同类药品覆盖,严堵高价药漏洞;出台政策常态化监管药价,实现短缺药保供稳价。
雷冬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这些急抢救药品、短缺药品没有集中采购,厂家这样涨价,也没有相关监管。所以,我认为对于这些短缺药品,国家要保供,企业要纳入监管。”(策划:z_popeye|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1]徐国. 涨价背后的玄机[J]. 中国药店, 2017, 02(No.227):42-43.
[2]许日祥, 解雪峰, 沐婷玉,等. 基本药物价格上涨的现况调查及因素分析-基于合肥某三级综合医院的调查[J]. 中国药事, 2018, 32(10):7.